在我們的鄰國緬甸,電力短缺嚴重,一些鄉村甚至連電線都沒見過。不過最近,央視記者來到緬甸中部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村鎮,卻看到這里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小村落迎來大變化
敏因村是過去一年中敏建市當達鎮新通電的第五個村子。村子已經通電半年,村民們正在不斷添置新的電器。55歲的吳博達是村里第三個買冰箱的,他利用新買的冰箱開起了一家小超市,在目前氣溫達到四十多攝氏度的熱季,冰箱里的冷飲很是暢銷,而他家里做飯也用上了電飯鍋。
敏因村村民吳博達說:“通電之后我們做飯,即使是再刮風,我們一樣可以用電飯鍋煮飯,沒通電之前,我們燒柴煮飯,為防失火,一刮風我們就要停止煮飯,那時候就算家里來了客人,也沒辦法招待。”
現在的敏因村,一到傍晚,村里就會亮起路燈。村民們可以圍坐著看電視、孩子們可以在電燈下寫作業,與過去的生活有了很大的不同。
吳博達說,以前女兒晚上一旦外出,做父母的會很擔心,每次都會去“護送”,現在好了,路上有了路燈,村民們都不用再為此擔心了。
有電了,生活方便了,生意也越來越好做了。在敏因村,像花生剝殼機、榨油機、軋草機等機器,目前還在使用柴油機,不過榨油廠的老板已經開始考慮改用電動機生產了。
敏因村榨油廠老板瑪誒誒莫表示正準備改用電動機,改用之后估計最少會節省一半的成本。“用柴油機每天要消耗一加侖的燃油,要花3500緬幣(合17.5元人民幣),如果改成電動機生產最多不過1500緬幣(合7.5元人民幣),”瑪誒誒莫說。
而在距離敏因村40公里開外的敏建市區,城市面貌也悄悄在改變。近幾年,很多與電力有關的生意變得更加紅火。敏建市電器店老板莫莫凱稱,在最近兩三年里電器銷售量增加了兩到三倍,而顧客都來自附近區縣。
目前敏建市周邊的二百八十多個村子當中,通電的超過了九十個,高于緬甸的全國平均水平。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許多。那么緬甸中部“用電荒”的老難題,是如何緩解的?其實這是“一帶一路”帶來的變化。
天然氣發電 解決緬中部“電荒”
一座裝機容量90兆瓦的天然氣發電站已經在敏建市建成并投產使用,加上在建中的另外一座裝機容量133兆瓦的天然氣發電站,這些發電廠的發電量可以支撐五座像敏建這樣的城市。
敏建市電力局長吳梭登表示,天然氣發電廠沒建成之前必須依靠國家電網提供電力,電力輸送到這邊來時已經很弱,現在有了天然氣發電廠,不僅可以滿足本市的需求,剩余70%的電力還可以并入國家電網,送往緬甸其它地區。
居民用電得到了保障,當地還將建造一座煉鋼廠,預計年產量40萬噸,將成為當地規模最大的工業生產企業。由于鋼鐵生產需要巨大的電力,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日子好過了,生產發展了。敏建這個過去不為人知的小地方,正在實現經濟上的騰飛,這一切和中緬油氣管道密不可分。
作為“一帶一路”在緬甸的先導項目,中緬油氣管道于2010年6月開工建設。中緬油氣管道包括天然氣管道和原油管道。其中,原油管道設計輸量為每年2200萬噸。而天然氣管道已經于2013年投產,不僅向中國輸送天然氣,還通過六個下載點向緬甸輸送了16億立方米天然氣,為當地發電廠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讓過去飽受缺電之苦的地區獲得了充足的電力。
除了改善生活和生產狀況,中緬油氣管道的建設還為沿線地區提供了很多就業和援助。在管道建設期,最多同時聘用緬籍員工600多人,220多家當地企業參與建設。進入運行期以來,聘用緬籍員工達到了800人,占全部工作人員的七成以上。
有天然氣下載點的地方,都為當地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中緬油氣管道緬籍員工昂蔑通表示,在這里學到了寶貴的經驗,而且還有機會學習新的技術。為了促進當地的發展,昂蔑通所在的公司還在附近的村鎮和市區援建了多所學校。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啟動以來,累計投入2300多萬美元在管道沿線開展社會經濟援助178個,包括學校、醫院、道路、橋梁、供水、供電、通訊等工程,并開展了50多項自然災害捐贈。
緬甸各界熱議“一帶一路”倡議
2017年4月10日,在緬甸總統廷覺訪問中國期間,《中緬原油管道運輸協議》在北京簽署;幾乎同一時間,一艘裝載著十四萬噸原油的油輪??吭谠凸艿赖钠瘘c——緬甸馬德島開始卸載原油,這也標志著原油管道正式投入運行。這條管道必將給兩國帶來更加充足的能源供給。
一條能源通道,讓緬甸民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讓“一帶一路”這個抽象的概念開始在緬甸為人所知,為緬甸政界、商界、學界所重視。
緬中友好協會主席吳盛溫昂表示,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使緬甸得到很多實惠,目前緬甸正在積極地參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
注意到,緬甸總統廷覺此次訪華之行,特意增加了西安一站。他在這個古絲綢之路起點明確表示,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而緬甸也在積極研究如何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