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信息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屈婷) 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獲悉,來自國家、省級考古研究機構和大學等近十支考古隊伍將先后遠行絲綢之路,尋找中華文明、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古老文明的“失落版圖”。
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21日晚閉幕,并發布《敦煌宣言》稱,將堅持文化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保護傳承各國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各層次文化對話與合作,促進文化貿易與文化產業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近十支隊伍將投身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考古工作,近的有越南、柬埔寨、老撾、巴基斯坦;遠至埃及、洪都拉斯、肯尼亞東部沿海;加上烏茲別克斯坦、伊朗、哈薩克斯坦,中國考古“走出去”成果可期。
據悉,中國考古“走出去”從2015年開始,項目主要涉及古代遺址發掘、保護和古代絲綢之路的考古。今年,中國考古走向世界的腳步明顯加快,很多項目都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王巍透露,今年11月,他將帶隊“走進埃及”,確定雙方合作考古的具體項目選址。
今年,中國考古學家還將首赴印度,在新德里以西的哈里亞納邦的拉齊噶里遺址,和印度同行一起發掘和保護文化遺跡,探索四大文明之一的哈拉帕文明。據悉,目前雙方正在加緊溝通,爭取盡快赴印工作。
中國考古“走出去”還將觸角拓展到了海上絲綢之路,并首次“握手”伊朗的波斯文明。在肯尼亞東部沿海,中國考古學者發掘了數量可觀的明代瓷器,很有可能是鄭和下西洋途經此地留下的遺存。未來,更多的文物可能重見天日。
“我們對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研究還沒有話語權,與中國文明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需要走出去獲取更多第一手考古資料。”王巍說,文化探源有親善睦鄰的作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我們的文獻有記載,文明也互相影響,很多文物歐洲考古學家不認識,但我們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王巍指出,中國考古界正響應著《敦煌宣言》的倡議,進一步深入其他古代文明發源的核心區域,參與文化交流,保護文化遺跡,努力提升中國文化歷史大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