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把低碳發展作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4月27日,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獲悉,《江西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近日出臺,其中提出,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濕地公園,擴大濕地生態補償范圍,到2020年全省濕地保有量達到91.01萬公頃。另外,倡導“13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即1公里以內步行,3公里以內騎自行車,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方案》明確,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9.5%,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氫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碳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力度進一步加大。
我省將加強能源碳排放指標控制,“十三五”期間,能源消費增量控制在1510萬噸標準煤以內;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費比2015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1%。
控制煤炭消費總量,2020年控制在10040萬噸左右。大力推進天然氣、電力替代交通燃油,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和分布式能源。
11個設區市“十三五”期間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
南昌市、贛州市、吉安市分別下降21%
萍鄉市、新余市分別下降20.5%
景德鎮市下降20%
宜春市、上饒市分別下降19.5%
撫州市下降18.5%
九江市、鷹潭市分別下降18%
鼓勵南昌市、景德鎮市、贛州市、撫州市、吉安市、共青城市以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為契機,優化低碳城市布局,力爭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依托鄱陽湖、廬山西海等生態湖泊、國家森林公園等旅游資源,打造低碳旅游景區試點示范,促進低碳旅游發展。實施森林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試點。做好試點經驗總結和推廣,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
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
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活立木蓄積量達到5.5億立方米。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濕地公園,擴大濕地生態補償范圍,加快實施江西鄱陽湖水資源保護適應試點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濕地保有量達到91.01萬公頃。開展城市增綠工程,推動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
加強城鄉低碳化建設和管理,形成鄱陽湖生態城市群、滬昆和京九兩大城鎮發展帶、南昌大都市區、九江都市區和贛州都市區為主體的生態宜居城鎮化格局。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動建筑節能,倡導生活用能向低碳清潔轉變,建設綠色低碳村鎮和低碳農村社區。
倡導“13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
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發展鐵路、水運等低碳運輸方式,推動航空、公路運輸低碳發展。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運輸工具,公交都市創建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35%,其他城市不低于20%。
倡導“13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內步行,3公里以內騎自行車,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低碳發展納入扶貧任務體系
根據《方案》,我省支持貧困地區低碳發展,將低碳發展納入扶貧開發目標任務體系,制定支持貧困地區低碳發展的差別化扶持政策和評價指標體系。
深入開展生態保護扶貧工程,加快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鼓勵貧困地區開發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重點圍繞“一湖五河三屏”生態資源開發林業碳匯、沼氣利用、生物質發電等農林類項目,支持和引導項目進入全國碳交易市場。
逐步建立溫室氣體監測網
我省明確,逐步在各設區市建立溫室氣體監測網。建立全省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系統,定期編制省、市溫室氣體清單。
建立江西省應對氣候變化綜合信息發布交流平臺,推動各設區市公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率先公開重點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信息,逐步建立省、市、縣多級數據披露制度。另外,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研討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