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當選并撤銷“清潔電力計劃”,全球碳減排領域處于普遍悲觀的情況之下,各國尤其是歐盟期待中國在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中起到帶頭作用,所以氣候領域的領導力正由西方逐步轉向東方的吹捧性言論頓時四起。中國經濟面臨著減速的“新常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某些國家不想承擔責任,于是把中國捧到了臺前。是否應該接招去當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領導者,需要我們辯證地去看。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目標和政策行動不會改變。首先,中國的大氣污染狀況使我們必須進行能源轉型,就目前的能源結構而言,空氣污染物與二氧化碳的產生有較大的同源性,煤炭控制還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手段,既可以降低空氣污染,又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空氣質量是為了本國人民的健康,即使沒有《巴黎協定》,迫于生態壓力我們也會這么做。其次,我國可再生能源行業飛速發展,光伏、風電、水電裝機均居世界第一,已經成為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光伏和風電的成本近年來迅速下降,有望在2020年實現平價上網。由于技術的進步和規模效應的凸顯,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越來越強,隨著配售電改革的推進,人們會更愿意選擇綠色電力,由此帶來碳減排效益毋容置疑。再者,光伏行業已經成為中國領跑全球的行業,15年間,風光發電累計拉動總GDP增長約14.3萬億元,累計拉動投資約5.4萬億元。
未來儲能、新能源汽車、智能微網和氫能等低碳產業可能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最后,可再生能源發電對就業有拉動效益,綠色和平與中國風能協會發布的《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的協同效益》報告預測,到2030年風光發電帶動的直接就業人數接近240萬人,間接就業人數接近530萬人,帶動的總體就業人數接近770萬人,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行業在未來可以解決相當一部分就業壓力。
我們不需要承擔不屬于我們的義務。氣候變化治理的全球領導力是需要中國花錢的,而中國在過去幾年以及未來面臨經濟放緩的壓力,不能過于追求所謂的國際聲望,而是量力而行。發達國家的人民呼吸著優質的空氣,享受著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還不用承擔商品在原產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國人民還得呼吸著糟糕的空氣,為其他國家在中國的隱含碳轉移埋單,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中國要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上領跑全球,優先發展綠色實體經濟打造實實在在的領導力。
我國應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談判,以期找到一種合理的制度安排,實現公平的碳排放責任分擔。我國空氣污染的監管和治理應優先于碳減排,希望人們用上綠色電力卻戴著霧霾口罩的情景不會出現。罩的情景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