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和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第六屆 “中國低碳發展論壇暨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辦,低碳發展藍皮書《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7)》正式發布。
據《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7)》研究表明,2016年在經濟仍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的碳排放持續下降。按照該團隊估計,2015年中國能源相關的碳排放下降0.6%,這一結論與國際能源署和美國能源部所得結論類似。2016年能源相關的碳排放進一步下降,這意味著中國的低碳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呈現出碳排放與經濟發展脫鉤的基本特征。
“十二五”時期是中國低碳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在此期間,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能源領域發生重大變革,煤炭消費量達到峰值。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領域的投資持續增加,約為“十一五”時期的2.7倍。
“十三五”時期,政策間協調的重要性凸顯,急需用低碳政策作為引領,優化現有政策體系;傳統的行政手段帶來的減排潛力已經在降低,需進一步探索引入市場機制進行政策創新。因此,計劃于2017年底啟動的全國碳市場備受關注。
研究團隊對中國至2050年的能源經濟轉型進行了模擬,結果表明,中國很有可能實現加速低碳能源轉型,但在沒有顛覆性技術出現的情況下,要實現超常規低碳能源轉型,中遠期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不僅需要有高碳價政策激勵,也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如果在2030年后有顛覆性的能源技術出現,實現超常規低碳能源轉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會大大提高。
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氣候治理的負面態度將對美國乃至全球的氣候外交格局造成影響。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不僅關乎中、美、歐之間氣候外交的動態,也會引起人們對全球治理模式的反思。中國應盡早研究以下四個方面的應對措施:探討提升2℃行動目標的可能性、積極參與盤點機制的全球討論和具體設計、盡早開展全經濟尺度和所有溫室氣體的核查工作、加強2050年之后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排放研究預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