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亞行)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7月14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聯合發布報告說,若各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置之不理,到本世紀末亞洲大陸氣溫將上升6攝氏度,這將對亞太地區的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危害。
“全球氣候危機可以說是21世紀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挑戰,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首當其沖。亞太地區有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如果不盡快采取緩解氣候變化和相關的適應調整措施,這些國家將面臨陷入嚴重貧困的風險。”亞行副行長班邦·蘇桑多諾說。
這份名為《風險中的地區:氣候變化在亞太》的報告指出,按目前狀態預測,亞太一些國家和地區本世紀末將遭受極端高溫天氣,例如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國西北部溫度上升幅度可高達8攝氏度。
同時,到本世紀末亞太大部分地區遭受臺風和熱帶氣旋襲擊頻率將增加50%,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降雨量將減少20%至50%。世界范圍內有25個沿海城市的海平面會上升1米,其中19個位于亞太,包括菲律賓的7個城市。在亞太受洪災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印度尼西亞,到2100年每年將有590萬人受此影響。
亞行指出,經過測算,這些變化將給該地區和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到2050年,全球因洪災導致的經濟損失會從2005年的60億美元上升至520億美元。受影響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有13個位于亞太,包括中國的廣州、深圳、天津、湛江和廈門;印度的孟買、金奈、蘇拉特和加爾各答;越南的胡志明市;印尼的雅加達;泰國的曼谷;日本的名古屋。
其他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包括由于稻米產量下降導致的食品成本上升,珊瑚礁遭高溫白化導致海洋系統破壞,極端高溫及與其有關的空氣污染導致的人體健康損害以及環境變化帶來的大范圍人口遷移等。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漢斯·舍爾恩胡伯呼吁亞太國家行動起來,切實執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
報告強調,各國應按照《巴黎協定》中的承諾,增加對脫碳技術的公私投入,執行適應氣溫變化的調整措施,在城市建設和交通中運用再生能源和技術創新,相關政策應融入國家宏觀發展戰略和微觀項目規劃中。
亞行表示,2016年該行已批準37億美元的氣候變化相關融資,到2020年將增加至6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