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煤電之都”著稱的山西省朔州市,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煤電產業占GDP的份額高達70%,產業格局具有明顯的高碳性。近年來,朔州市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集約發展,提高碳匯能力,努力探索高碳能源城市低碳轉型發展的新路子,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20l0年1月,朔州市榮獲“低碳中國貢獻城市”稱號。朔州市在能源產業領域致力于低碳發展的積極嘗試,被低碳經濟專家稱為“朔州途徑”。
上游清潔化,下游資源化
作為資源大市,朔州的工業經濟以煤電產業為主,大量積存的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治理與利用,成為朔州市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對此,朔州采取“兩脈相承”的辦法,一手抓“動脈”,即煤電清潔化,一手抓“靜脈”,即廢棄物的資源化及其產業化,從清潔生產和資源利用兩個方面實現節能減排。
一是努力發展新能源。近年來,朔州市利用清潔能源發展機制,成功引進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垃圾發電等項目;其中,朔州市區垃圾發電項目和應縣秸稈發電項目已獲國家發改委批準,100兆瓦太陽能單晶硅生產線正在引進建設。二是在工業發展中立足循環經濟。朔州市初步形成了以煤電產業為主導,冶金、化工、裝備制造、新型材料、食品、醫藥等新型、多元、穩固的工業產業體系。三是加強煤化工基地建設。四是加大以沼氣為主的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力度。五是延伸發展鏈條,走資源綜合利用、吃干榨盡的路子。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及煤礦伴生資源,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發展高級鐵合金材料、復合鋁型材料、鎂合金材料、高級耐火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和特種水泥等。
產業升級:變輸煤為輸電
低碳經濟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經濟形態新出現的革命浪潮。它將與全球化、信息技術一樣,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強勁力量。
近年來,朔州市堅持以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清潔化、安全化為重點,堅持資源整合,致力于清潔發展,加快煤炭產業升級改造步伐,提高資源利用率,并將目標鎖定為“四個70%以上”:即70%以上的煤礦與大企業大集團合作;70%以上的煤礦實現機械化開采;煤炭回采率達到70%以上;煤炭洗選率達到70%以上。與此同時,變輸煤為輸電,堅持以上大型、上環保、上節能為核心發展坑口電廠、煤矸石發電、熱電聯供和風力發電項目,朔州市電力裝機容量近期將有望突破1000萬千瓦。
此外,朔州市大力倡導全社會開展節能降耗,加大對六大高耗能行業的能耗監測和審計力度,建立節能目標考核制度。近年來累計投資52億元,新上節能項目210個,朔州市GDP能耗逐年下降,2008年下降7.92%,被評為山西省節能先進市。在由《中國經濟周刊》主辦的第九屆中國經濟論壇上,筆者榮獲“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市長獎”。
“以煤補林”,提高碳匯能力
按照生態優先戰略的要求,朔州堅持“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重要位置,著力改善人居環境。
一是讓綠色成為主色調。本著“把風沙擋在朔州,把新鮮空氣送到北京,當好首都綠色屏障”的總原則,以京津風沙源治理為重要抓手,全力實施生態優先發展戰略。近年來,朔州市植樹造林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推進,朔州市林草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43%。朔州市形成萬畝以上連片的生態示范區域10多個。特別是朔州市區西山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連片規劃面積已經達到20多萬畝、130公里。
“‘以煤補林’,增強碳匯能力”是朔州的又一舉措。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2006年以來,朔州在礦區嚴格實行“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創造性地實行“以煤補林”、“以黑補綠”,要求所有煤礦必須做到挖1噸煤種1棵樹,切實保證礦區生態的綠化和修復,森林碳匯能力的顯著增強。按北方每公頃森林每天可吸收1噸二氧化碳、釋放0.73噸氧氣計算,朔州市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1130萬噸,多釋放氧氣 820萬噸。
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交易市場年規模到2012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朔州作為新型的能源基地,未來的碳減排潛力巨大,碳交易前景極其廣闊。朔州要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戰略方針不動搖,持續開展大規模的全民造林活動,并密切關注國內外碳金融及碳交易市場動態,適時建立碳交易體系,參與低碳經濟全球競爭,使生態林業成為朔州市最具潛力的碳匯產業。
高碳城市亟待破解的“共性問題”
總體看,朔州市在能源產業領域致力于低碳發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處于一個低水平起步階段,面臨諸多問題。而這恰恰也是許多資源型城市的共性。具體體現在:
一、認識尚需深化。筆者在調研中感覺到,目前各界對發展低碳經濟的認識還普遍比較模糊,低碳經濟、生活、消費等理念還沒有在全社會真正形成。一些地方和領導對低碳發展的意義認識不夠,單純把GDP增長作為硬任務進行考核部署,甚至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會影響經濟快速發展。有一些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逃避社會責任,不能很好地執行環保要求,導致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現象仍然存在,妨礙了低碳發展社會氛圍的形成。
二、減排壓力加大。隨著煤炭資源整合、煤炭產量的大幅增加和電力規模的顯著擴大,產業高耗能的特征,對朔州市環境容量及低碳發展的要求挑戰越來越大。如何加快提升朔州市節能減排技術,以及在碳貿易體系中謀求發達地區的碳權益補償,是朔州未來將要面對和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體制機制缺位。低碳經濟仍然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還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尚未形成穩定的政府、企業等多元投入機制,金融體系對低碳技術和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政府對產業園區規劃的落實,對高排放、高污染等行為的監督制約,對各級政府和干部的低碳政績考核約束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產業比重偏低。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低碳產業發展不充分。具有低碳特征的文化、旅游、物流、金融、信息等第三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低碳效應。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是一次深刻的經濟產業和社會觀念的革命。在今后的發展中,朔州還要進一步拓寬低碳經濟發展的思路,多措并舉,努力探索走出一條低碳綠色發展之路。
首先,要做到超前編制規劃,確定發展戰略。突出規劃的長遠性、系統性、協調性、創造性、約束性和指導性。避免各自為政,盲目發展,隨意布局,重復建設。其次,各級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資金投入低碳項目試點,要建立節能專項資金,對企業節能、低碳技術改造方面給予更有力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出臺優惠政策。同時,構建低碳體系,打造新型綠色基地,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碳匯林業,建設固碳型生態農業;堅持試點先行,城鄉統籌推進、強化組織引導,形成良好發展氛圍;要從科學發展觀等戰略高度,強化低碳理念知識的普及宣傳,把低碳文化和節能意識變為全社會的主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