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綠色”與“低碳”在中國已經成為常常見諸報端,也常被引用和提及的新詞匯。這兩個詞所代表的新概念也在民眾中越來越普及。然而,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在接受中國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這兩個詞在科學概念上是有區別的,弄清楚它們的概念和含義,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國的環保與減排等措施。
杜院長介紹,“綠色”主要是指環境保護,要達到“綠色”就必須減少污染排放,比如二氧化硫等,降低污染的排放;而“低碳”則是要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溫室氣體不是污染氣體,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比如二氧化碳不是污染氣體,地球上不能沒有二氧化碳,因此對待二氧化碳不能像對待污染那樣,消滅得越干凈越好。現在的問題只是二氧化碳濃度增長過快,破壞了大氣的平衡,引起了溫室效應的增加,有必要進行一定的控制。
杜院長同時也表示,這兩個概念雖然不同,但是在中國目前的能源使用情況下,兩者在方向上高度一致。他介紹,中國承諾降低碳排放強度,主要是需要在三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節能和提高能效,這也是減排潛力最大的一個方面,石油和煤是最大的排放源,能源效率低,火電站的一度電燒340克煤,如果做得好,270克就夠了,
二是發展非化石能源,包括核能與可再生能源,將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到2020年15%。可使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降低8%-10%。
三是化石能源潔凈化,讓化石能源減少污染排放。
“這三個方面可以說,既能導致綠色,又能導致低碳,”杜院長說,“走向綠色與走向低碳并行不悖。”
在被問及“低碳”與發展有沒有矛盾時,杜院長表示,低碳不是限制發展,而是限制粗放發展、限制落后生產力,鼓勵高效能發展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更新的、更高水平的、更高附加值的產品。他舉例說:“比如煤炭,我們還要繼續使用,但是要改變低效能的使用,實際上現在我們一邊使用一邊在浪費。也就是說,我們不但要發展,更要重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杜院長強調,低碳發展關鍵是發展新技術和清潔能源、發展新的領域、發展戰略型新產業,并把高耗能產業一步步地降下來。目前我國的能源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的效率低一倍,煤炭從開挖、洗選到發電,各個過程中的節能增效都具有很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