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政府承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二次會議及《京都議定書》第十四次會議10月4日~9日在天津舉行。在此次會議觀察員群體中,有一批來自中國本土的環保民間組織(以下簡稱環保NGO),他們在場內和場外,積極展示中國民間在延緩全球變暖趨勢中所做的努力,呼吁國際上政府方的談判代表以氣候權益為出發點,關注氣候變化中的弱勢人群,提供更多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之道。
現場
會場內外的綠色脈動
10月4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幕式之前,國際全球氣候行動聯盟(TckTckTck 運動)和中國本土NGO一道展開了一幅長7米、寬3米,由來自中國和全世界的數千張氣候關注者照片拼成的“氣候長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在畫卷上蓋下了刻著“眾志成城”的中國印。
由于氣候變暖,長江源最大冰川——崗加曲巴冰川近40年退縮4000米。中國本土環保NGO“綠色江河”在此次會議上公布了一系列考察數據,并將不同歷史時期航空圖片、遙感圖片和衛星圖片進行對比展示,讓每一位與會代表和公眾直觀地看到全球變暖給這里帶來的變化。
為促使各國盡快達成一個公正有效的協議,10月6日,自然之友等近60家中國環保NGO共同表明立場,要求各國直面氣候變化挑戰,呼吁各國立即加入全球低碳競賽。
這樣的合力發聲,是中國民間組織“綠色中國,競跑未來”主題系列活動的一個部分。“這是中國NGO在氣候變化領域合作規模最大、最密集、形式最多樣的一次活動。”“綠色中國,競跑未來”主題系列活動協調人盧思騁說。
歷史
從小試牛刀到大顯身手
為充分展示中國民間對延緩全球變暖所做的努力,中國NGO在此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的主會場外,組織了20多場邊會。
會場內外,隨處可見東道國環保NGO的攤位和宣傳單,令許多與會外國代表和媒體印象深刻。
中國環保NGO參與聯合國氣候談判的歷史并不長。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議上,中國青年組成一個代表團以NGO觀察員的身份參加氣候變化談判,這是中國環保NGO第一次組團參加,雖然參與人數較少,青年代表團的團員們還是活躍在會場內外,展示了中國民間為應對氣候變化做的工作,并對改革會議議事規則提出了建議。
2009年,中國本土共有20余家NGO參加了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這次氣候變化大會上,很多國家都是組團參加,不僅有政府的談判代表、學術專家,還有民間組織,這些民間組織通過開展政策建議、知識建構與傳播、游說與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氣候談判的進展。中國本土環保NGO積極展示,影響了一度不利于中國的國際輿論。”一位多次參與氣候談判的某國際NGO駐中國氣候項目官員這樣說。
通過參與這次氣候談判會議經歷,NGO迅速意識到,NGO可以在氣候談判中發揮更積極、更有推動力的作用。
雖然此次會議不是聯合國氣候談判中級別很高的會議,不會形成具有普遍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但這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首次在中國本土舉行,中國環保NGO充分利用了主場之便,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出的努力。
行動
讓氣候變化從小眾走向大眾
中國本土環保NGO長期關注氣候變化議題,走向基層普及氣候變化知識,提升公眾對氣候變化議題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公眾節能減排意識,并努力尋找這一全球性問題和其他本土環境問題的結合點,從提高能效、減少排放、氣候災難救援等多個角度,努力推動政府出臺積極政策。
2004年開始,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綠家園等組織發起了“26℃空調節能行動”,經過6年發展目前已經形成社會共識,國務院發文規定了“夏天建筑物里空調溫度不要低于26℃”。這是中國公民社會組織正在日益發揮出重要作用的很好案例。
盧思騁認為:“NGO在一個點上集中力量做了件小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們做過,但通過慢慢滾動和媒體的傳播,有更多NGO參與進來,慢慢地政府和老百姓都接受了,政府的政策也跟著變,甚至有一些企業的行為也會改變。”
態度
政府逐步認可了NGO作用
隨著參與氣候變化活動的深入,中國本土NGO逐步走向成熟,政府也逐步認可NGO在減緩全球變暖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
NGO在會議第一天與一些政府代表團交流時,中國談判代表提出,如果中國NGO在國際談判中對于談判的一些技術細節能夠參與進去,給出更有技術含量的建議,可以幫助談判國間的溝通和推進共識形成。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是在國務院領導下負責氣候談判和節能減排的高級別官員。10月8日下午,解振華與部分NGO見面,暢談兩個小時。
中國NGO代表費曉靜向解振華提問:“您對中國的NGO有什么期望?您認為政府和NGO之間如何建立長期有效的溝通機制?”
解振華回答說:“中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經濟,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所以我們最近這幾年開展了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在9個領域開展了很多活動,在這些活動中,NGO 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NGO能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社會、百姓、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解振華表示,希望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也能夠經常和國內的NGO交換意見,開展一些對話,聽聽NGO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對政府的工作提出一些監督意見。
不足
參與氣候變化活動能力較弱
中國NGO發展時間較短,只有十多年的時間,相對于其他國際NGO在倡導力和活動能力上都有明顯差距。
自然之友氣候項目協調人竇麗麗告訴記者,中國本土NGO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會議成本比較高,中國環保NGO參加哥本哈根會議的活動經費都是由國際組織資助的,加上國內NGO參與會議的途徑有限,參與活動的形式與國際NGO有很高的相似性,所以,留給中國NGO的施展空間十分有限。但她堅信,隨著中國政府越來越開放,NGO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一個在談判現場的環保NGO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小細節,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談判停滯不前的時候,《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想在現場找到嚴重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參會者,遺憾的是,現場找不到這樣一個人。
這個細節讓中國本土環保NGO很受啟發,如果氣候談判會議更加開放,讓更多氣候變化見證人參與氣候談判,展現氣候變化對底層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感性的事例可以形成自下而上的力量,有助于各國最終達成共識并付諸行動。
綠色江河會長楊欣透露說,今年年底,聯合國將在墨西哥坎昆舉行新一輪氣候談判,“綠色江河”將攜手冰川學家、植物學家、人類學者、當地居民,在大會上展示長江冰川劇烈變化以及環境的反應,通過科學家的考察數據和當地居民的現身講述,呼吁國際社會關注脆弱的高地環境,關注高地生活的弱勢人群,盡快達成共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聯合國氣候變化天津會議已經結束,本土環保NGO人從熱鬧的邊會各自散去時也開始思考,如何參與兩個月后舉行的坎昆會議,這對于中國NGO能力是一種考驗,也是再上一個臺階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