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在墨西哥海濱度假小城坎昆拉開帷幕。經歷了去年年底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喧囂和淚水之后,幾乎所有人都對此次會議不抱太多期望。這個已經走過近20年的氣候變化談判,似乎又回歸了最初的平靜。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前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成員鄒驥認為,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各成員國之間的分歧反而深化,在最根本的國際責任確定上,暫時也看不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任何緩沖的跡象。而且,分歧不再停留在具體議題上,而是演變成決策機制之爭。
的確,美國國內一直遲遲無法通過氣候變化的相關立法,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過去一年中,彼此立場絲毫沒有趨同的跡象。從談判的議程和各方表述出來的立場上看,達成一項能取代《京都議定書》的一攬子應對氣候變化協議幾乎沒有可能,甚至達成像2008年“巴厘島路線圖”那樣的共識的可能性都不大。
不過,這并不代表大家對整個談判過程或機制徹底失去信心和希望。在鄒驥看來,這個機制會繼續存在,因為它“來之不易,是累積的結果”。歐盟氣候行動專員康妮·赫澤高也表示,聯合國談判機制的缺陷顯而易見,但目前還難以看到適合的替代機制。
10月初,在坎昆氣候大會前的今年最后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在中國天津舉行,會議在資金等問題上取得了一些進展,為坎昆會議的舉行營造了良好的談判氛圍。在這次會議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負責人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表示,大家不再奢求達成包含一切的龐大協議來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希望坎昆會議達成一攬子階段性、平衡的協議,為明年南非氣候變化大會打下基礎。當然,對于這個保守目標能否達成,很多人心里也沒底。
正因為如此,坎昆反倒可能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由于各方都不指望一項廣泛的一攬子協定,因此關注點從一開始就著眼于解決具體問題,就算不能達成協議,也要讓各種具體的議題能有更加明晰的解決思路。
其實,對于中國甚至世界各國而言,應對氣候變化不僅僅是聯合國的氣候變化談判。正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所說,無論氣候變化談判的結果如何,中國都會按照自己制定的行動方案應對氣候變化,走低碳發展之路。“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等都被寫入了剛剛出爐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建議”中。
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主任、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成員何建坤認為,中國的低碳發展,將實現保護全球氣候與國內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如果各國可以達成協議,實現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的目標,在低碳技術領域的投資將是十分巨大的,這將大大推進全球范圍內低碳技術的創新。對于中國而言,這同樣可以為新能源的技術創新以及發展低碳新興產業,提供重要的機遇。
就在即將啟程前往坎昆之際,一位中國談判代表團成員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在坎昆會發生什么誰都說不準,也許只是為明年的南非大會做一些準備,但許多變化都是一點一滴、悄無聲息地發生的,還是有所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