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于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城市坎昆召開。日前,在氣候組織“中國日”活動啟動儀式上,與會專家討論了坎昆會議及相關的氣候變化問題。
嘉賓:李俊峰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
吳昌華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
“中國日”讓世界了解轉型中的中國
吳昌華:在墨西哥坎昆會議期間,除了政府官員要去談判外,還將匯集很多企業代表。氣侯組織12月6、7、8三天將在坎昆有一系列會議。國際NGO氣候組織與萬科公益基金會、萬通公益基金會、老牛基金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等將舉辦“中國日”氣候變化領袖峰會。舉辦“中國日”是希望借助這一平臺,加強中國和國際社會間的交流,加深西方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和理解,同時有效展示中國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NGO在推動企業走向低碳的努力和成果。
在“中國日”有很多具體的行動。比如,早上將設計一個早餐會,會有10個左右的CEO,其中包括國際上的CEO,他們會聚在一起圍繞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做一個探討。之后,氣侯組織發布中國今年的第三份清潔報告,在報告發布之后還將舉辦論壇,基本上是由地方官員,包括紐約市、倫敦市的高管和中國的管理者共同探討低碳在城市發展中的經驗,以及可以分享的做法。
只要有行動坎昆會議就不會太糟
李俊峰:我記得在09年召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時,媒體很熱、民眾也很熱,大家都認為解決氣候問題已經到了最后一站,在哥本哈根上解決了就萬事大吉了。我認為解決氣侯問題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在哥本哈根大會召開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預測哥本哈根會議是否能夠達成一致的協議,預測的內容與最終的結果基本一致。坎昆可能也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糟,因為應對氣侯變化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它是一個很龐大的列車,承載著人類在各個方面的訴求,所以說大家想讓它停下來也是不可能的。
吳昌華:哥本哈根提出的方案要做到第一政治上可行,第二技術上可行。各方面都發表了很多觀點,最終僵局打破了沒有?沒有。回到坎昆,經歷了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坎昆的談判過程大家都會很實際,更冷靜、客觀,尤其是理解了在達成巴黎路線圖協議時,美國代表團為什么在最后時刻作出戲劇性讓步,美國有自己的體制。理解了國際進程后,還是要有行動。無論國際進程多么復雜,我們的行動還是讓人振奮的。即使坎昆會議不能達成協議,但是如果自下而上的行動已經接近或者超過了我們希望行動的結果,那也是不壞的結局。
“雙軌”制仍是談判基礎
李俊峰:如果說氣候談判像一列龐大的列車,這輛列車也是“兩個列車拼在一塊”的,不可能把某一個車箱扔下去,所以說我對“雙軌”制還是比較樂觀的。完全放棄從1992年開始的氣侯變化談判內容是不可能的。在1997年簽署京都議定書時,美國是京都議定書的始作俑者,是倡導者。現在美國的做法也并不一定要把京都議定書槍斃掉。所以,在哥本哈根之后大家會找出一些其他的辦法來,因為大家現在變得更務實了。雙軌制就好像大家都在一輛列車上,只不過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走在后面,僅此而已。
吳昌華:美國叫散型國家,以前他沒有坐在這列車上,從巴厘島回來后它想要坐在這列車上。當然了還有一點,任何機制總會有缺陷。我倒覺得不應該把“雙軌”制推翻,更不能說推翻了再建,重新建又能怎么樣?僅僅是更浪費時間和精力。
中國節能減排目標不會發生變化
李俊峰:如果坎昆會議不能達成協議,中國的發展還是按照自己的道路走,中國節能減排的目標不會發生變化,只是目標會發散一些,這是一個共識。如果坎昆達成了協議,我們就會更積極一些,措施會更堅決,大政方針在一些戰術上會做一些調整。
吳昌華:我完全同意,我覺得國際進程和國內進程軌跡已經顯現出來,無論坎昆能不能達成協議,中國政府都會一如既往地沿著自己的軌跡走。
李俊峰:目前中國用的是一個碳強度的指標,美國希望中國也有一個減排的目標,中國是否要回到碳排放的角度上幾乎是一個沒辦法回答的難題。大概在4、5年前就討論過這個問題,誰都沒有辦法做這樣的結論。
李俊峰:對于正在發展的問題,我們有很多是目前看不清楚的,還沒有一個人能睿智到把未來的事說清楚。我和政府的很多官員探討過,在2003年的時候我們做過一個2020年能源發展規劃,當時我們認為中國2020年只要有9.6億度電就可以了。結果在2005年時就使用了超過24噸標準煤,超過了9.6億度電。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
吳昌華:有些城市,尤其發達地區的城市可以率先做一種減排嘗試。在一份聲明中談到,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的城市,到2020年,將在2005年的基礎之上減碳50%到60%。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目前中國不僅面臨內部不能確定的因素,還要面對國際上的不確定因素。但是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發達地區應該首先做一種減碳嘗試,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努力。如果將這一影響擴大的話,那么對于自上而下的排放量依據會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