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氣候變化不僅僅是環境問題,更是發展問題時,氣象部門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決策支持的擔子就更重了。
溫家寶總理明確指出,氣象部門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科技部門,應該在國家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國家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決策提供科技支撐,并要求,各級氣象部門和廣大氣象工作者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
正如溫總理所要求的,近年來,氣象部門與各部門通力合作,依靠科學力量,努力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以及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家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決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
服務國家的基礎科技力量
氣象部門作為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科技部門,在氣象災害、氣候和氣候變化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影響評估的科研、業務、服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的主要成員單位、中國國家氣候委員會和全球氣候觀測系統中國委員會的主辦單位,氣象部門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方案、國家節能減排措施的制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007年6月4日,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性文件、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出臺,在方案的制定中,中國氣象局負責氣候變化的科學依據研究等;此外,中國氣象局參與了第一次、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編寫,而這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加強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關鍵一環,有利于氣候變化研究成果服務社會、服務公眾,更好地為政府決策提供科技支撐。
如今,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多發、重發的態勢,引起的災害也不可小覷,公眾對氣候變化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質疑。因此,除了在國家重大方案的制定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據國家氣候中心決策咨詢部劉洪濱博士介紹,中國氣象局還在及時引導公眾正確看待氣候變化,提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趨勢供黨中央、國務院參考,積極對重大災害性事件發生前后進行氣候分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氣象局針對國內外氣候變化重大問題組織開展了相關決策服務。針對火山噴發、極端冷事件、區域性干旱趨勢及防御、保障糧食生產等方面內容提交的分析報告,成為黨中央、國務院制定政策及部署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
在每次極端災害發生時和重大活動舉辦時,中國氣象局都會及時提供專題服務信息。特別是年初西南干旱、夏季南方暴雨洪澇、舟曲特大泥石流滑坡、玉樹地震等重大災害事件,及時報告不同時期出現的異常天氣氣候、關鍵性或災害性天氣、氣候變化特點及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為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指揮生產和防災救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此外,省級氣候變化決策服務工作也做得有聲有色。據了解,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積極參與了地方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協調工作。內蒙古等十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成為地方政府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單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均參與了地方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編制工作,其中,青海省氣象局等十余個單位作為牽頭編寫單位,廣東省氣象局等為主要執筆單位;部分省、市還成立了專門機構開展氣候變化工作。
國家氣候智囊團的參與者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家委員會”)被媒體親切地稱作“國家氣候智囊團”,它是由我國氣候變化相關領域資深專家組成的,跨部門、多學科的高級咨詢機構,主要致力于為我國政府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戰略方針、政策法規和措施提供科技咨詢和政策建議。
專家委員會于2006年1月由中國氣象局受原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委托組建,其辦公室就設立在中國氣象局。同年8月,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由12位委員組成。為適應當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要求,今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氣象局對其成員進行了充實調整,成立了第二屆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達到31人,國家氣候中心原主任丁一匯院士任副主任。
專家委員會的“智囊作用”在這幾年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積極參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決策和政策制定工作。曾先后兩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解氣候變化有關問題;2009年12月11日,溫家寶總理視察中國氣象局期間,曾聽取了部分委員和專家就氣候變化科學與政策問題的匯報和討論。
組織推動氣候變化多學科項目研究。組織申報“不同溫室氣體長期穩定濃度目標下氣候情景、影響和對策研究”項目,獲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贈款項目支持,中國氣象局是重要的參與單位;專家委員會委員主持或參與了973“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的多個課題。
針對氣候變化熱點問題,提交了多次咨詢報告。2007年,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主要結論、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進行了專題研究,并編寫相關咨詢報告,供有關部門參考;2008年,組織了咨詢課題,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并提供給政府部門參考。
……
而其中,都凝結了氣象部門的心血。正如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巢清塵所說:“在三個國家級層面組織管理體系——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協調聯絡辦公室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中,氣象部門都發揮著應有的作用,特別是在專家委員會中更是發揮著核心支持作用。”
IPCC的國內牽頭者
中國氣象局作為IPCC的國內牽頭組織部門,在IPCC評估報告框架的制定,組織推薦中國優秀科學家以及發揮全國各部門力量參與IPCC科學評估報告、特別報告、技術報告的編寫活動,組織對IPCC報告的政府評審,組團參加IPCC會議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通過這個平臺,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科學家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IPCC成立于1988年11月。20多年來,IPCC組織各國政府和相關國際組織推薦的數千名專家,編寫了四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并分別于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發布。這些評估報告成為國際社會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推動各國節能減排、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科學基礎。目前,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已經進入實質性編寫階段,中國氣象局組織推薦并最終確認了44名專家參與報告的編寫,并承辦了第一工作組報告第一次主要作者會議,推動編制工作的進程。
2009年,中國氣象局加強了部門間的組織協調工作,組建了由16個部門組成的IPCC部門聯絡工作組,并積極推薦中國專家參加編寫IPCC各類評估報告。
此外,針對國內外產生的對IPCC報告核心評估結論的種種質疑事件,中國氣象局組織編寫了系列材料,介紹氣候變化關鍵科學問題及其不確定性,闡釋氣候變化觀測和理論基礎,呼吁理性看待科學爭論。
國際談判的中流砥柱
無論是去年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還是即將召開的坎昆會議,在中國談判代表團中,始終都有中國氣象局人員的身影。他們為談判做了長期的、大量的、充分而且艱苦的準備工作。中國氣象局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科學研究則為他們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支撐。
正如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所說,氣候科研可以幫助中國在新的“游戲規則”建立過程中爭取必要“話語權”,使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活動能朝著真正有助于遏制全球氣候變化、真正有助于實質性減排的方向發展,而不讓它異化為發達國家牟取或操控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手段。
據談判代表巢清塵介紹,中國代表團成員不僅要和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做很多會上、會下的溝通,還需要對各國的案文、觀點和立場進行梳理和分析,并討論準備對案。就哥本哈根大會而言,中國氣象局不僅為國家總體談判戰略的制定提供相關科學分析和支持,還參與了具體議題的談判,如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第8次會議中主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議題,同時參與重要的共同愿景的談判;牽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能力建設和《京都議定書》下的能力建設的議題談判等。
另外,還及時組織編輯了《哥本哈根回聲》,起到了信息溝通作用;在會后解讀宣傳會議精神方面,中國氣象局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包括巢清塵在內的氣象部門的代表以及氣候專家們,在每次國際談判前,都會認真研究分析各國案文的立場、觀點,準備意見、對策;還將在會議現場充分發揮主動性、靈活性和建設性作用,互相協調,把談判工作做好。會議期間,除了前方代表,后方更是有很多專家對會議進展信息進行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