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10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汪恕誠指出,國內應該盡快建立起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解決經濟發展過"重"的問題,這種過"重"的發展,超出了我國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是不可持續的。”汪恕誠表示,我國目前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過度依賴物質資源消耗和環境承載能力消耗,過度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帶動的發展模式仍沒有明顯改觀,有的還有所加重。
從2005年到2009年,全國電力裝機年均增加1億千瓦,煤炭消費量年均增加2.4億噸,原油消耗量年均增加0.15億噸,對外依存度超過50%,
而中國已經是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2007年就達到了60億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0%,這個數還會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而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我國所處的地理地形條件和氣候特點,決定了中國也會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嚴重受害國。
“偏低的資源價格和低廉的環境成本,導致了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迅猛發展,必須推進資源價格的等領域的改革,建立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體系,過多地采取形成辦法,如通過拉閘限電來完成節能目標,不僅不能實現真正的節能,還會帶來副作用。”
而汪恕誠指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首先要按照排放權理論,建立溫室氣體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兩套指標體系。
我國政府已經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對此汪恕誠看來,這就要求今后10年,我國能源發展速度與GDP發展速度之比要回落至0.6左右,才能確保排放目標的實現,相應的,我國煤炭、石油消費以及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有一個總量控制,而對于清潔生產,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定額管理,煉鋼的排放定額是多少,火力發電的排放定額是多少,各行各業都要有定額指標,對超定額的要進行經濟處罰。
同時汪恕誠強調,在總量控制指標分解之后,要采取法律、工程、經濟、行政、科技等綜合措施保證排放控制指標的實現,還要建立相應排放權交易體系?!霸诳偭靠刂频幕A上,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省下來的排放指標可以在市場上買賣,產生經濟效益,經濟活動就會自覺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模式轉變,高能耗產業自然淘汰?!?/FONT>
在汪恕誠看來,如果國家從宏觀上對資源、環境容量實施總量控制,把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逐級分解,各行各業都按照排放權這套思路進行管理的話,相信我國能很順利地突破環境制約,走上生態文明的低碳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