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沖擊,我國于2008年11月出臺了旨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作為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促節能的一個重要舉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從2009年6月起組織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
這項工程實施已經一年七個月。這項前所未有的工程成效如何?有哪些成果、經驗和不足?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趙家榮。
政府補貼撬動千億元綠色消費
據趙家榮介紹,至2010年底,為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中央財政共安排160多億元,推廣高效節能空調3400多萬臺,節能汽車100多萬輛、節能燈3.6億多只。據初步測算,“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1年多來,直接拉動消費需求1200多億元,實現年節電195億千瓦時,年節油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過1400多萬噸。
我國實施的“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采取財政補貼方式,加快高效節能家電(空調)、電機、汽車和照明器具的推廣應用,形成了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了高效節能產品市場份額,有效拉動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目前,“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共涉及4類產品,即照明設備(節能燈)、家用電器(房間空調器)、工業設備(電動機)和交通工具(汽車)。國家對能效等級為1、2級的高效節能空調器給予每臺數百元補貼;對購買高效照明產品的大宗用戶和城鄉居民分別按中標協議供貨價格給予30%和50%的財政補貼;對綜合燃料消耗量符合要求的節能汽車給予一次性定額補貼,補貼標準為每輛3000元。
此前,高效節能產品因研發投入大、制造成本高、推廣初期市場份額小等原因,其價格比普通產品售價要高30%-50%,高效節能產品往往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甚至一些高效節能產品存在“節能不節錢”的尷尬。
財政補貼帶來三方共贏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上半年空調行業出口量下降35%左右,內銷低迷,庫存劇增,企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激勵政策的引導下,2009年下半年國內空調市場迅速回暖,行業走出了“先抑后揚”的趨勢,其中高效節能空調井噴式銷售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產業在線數據,2009年國內空調累計銷量達3700萬臺,2010年國內空調銷量突破4500萬臺,其中當年6月二級以上的高效節能空調銷量是上年同期的10倍以上。
趙家榮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將居民消費潛力轉化為現實消費需求,有效擴大了內需。
高效節能產品市場的擴大帶來規模效應,降低了企業的生產和營銷成本,而企業也因此改變了營銷策略,主推高效節能產品,促進了市場競爭。成本的降低和財政補貼的疊加效應使得高效節能產品的售價大幅度降低。以空調為例,各種規格的節能空調最低銷售價格下降50%左右,1.5匹高效節能空調平均下降1000元以上。
財政補貼使老百姓特別是中低收入消費者能夠買得起、用得上價格曾經高高在上的高端空調產品,享受到高效節能產品帶來的節電省錢的實惠。據保守估計,推廣的高效節能空調累計可以使老百姓節約購買費用300億元,年節約電費35億元,壽命周期內節約電費350億元。
“財政補貼政策加快了高效節能產品的普及使用,加速了低效產品的淘汰,推動了節能技術進步,促進了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企業競爭力大大提高。”趙家榮說。
2004-2008年,我國能效等級為1、2級的高效節能空調市場份額一直徘徊在5%左右,70%以上的空調為不節能的5級空調。在政策推動下,高效節能空調銷售量大幅攀升,市場占有率迅速提高,目前高效節能空調的市場占比已超過70%以上,空調能效整體水平提高20%以上。
長期以來,我國空調行業始終以價格和產量為競爭點,以外觀、外圍輔助功能為賣點。“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倡導節能為主流的發展方向,促使企業改變研發方向,推動節能技術不斷創新,提高了核心競爭力,優化了產品結構,促進了行業升級。目前,格力、美的、志高、海爾等主流空調企業通過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持續擴大產能配套,完善產業鏈,空調銷量同比快速增長,收入和利潤均大幅度增長,企業的競爭實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擬全面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
趙家榮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作為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節能減排的一項新政策,實施成效是明顯的,但是還存在推廣產品品種偏少,監督管理有待加強、全社會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今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仍然很多,為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需要繼續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我們將在認真總結節能燈、高效節能空調、節能汽車推廣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啟動其他節能產品的財政補貼政策,加大推廣力度,確保政策惠及更多百姓。”她說。
為確保消費者購買到貨真價實的產品,有關部門將進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統,形成產品推廣信息的追溯機制;加大性能監督抽查和推廣信息核查力度,對生產和銷售不合格產品和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
此外,有關部門還將通過財政補貼、信息傳播、標準標識、節能認證等制度設計,推動各生產企業追趕市場上能效最高“領跑者”,形成高效節能產品推廣的長效機制,大幅度提高產品能效水平;大力宣傳高效節能產品,提高公眾綠色消費意識,為推廣高效節能產品營造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