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帶來的喜悅,“十二五”減排已兵臨城下。指標有所增加,任務依然艱巨,路徑尚待探索。“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面臨著哪些挑戰?又有哪些機遇?如何確保首戰告捷?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
新指標將減排推向新階段
“盡管我國‘十一五’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單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都仍有較大降低空間。”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認為,新指標的出現,拓展了節能減排的空間,“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工作將由點源污染控制逐漸向面源污染控制發展。
“‘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領域將出現兩個實施總量控制的新指標,即氨氮和氮氧化物。農村面源污染將成為治理的一個重點。”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對“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信心百倍:“上海市還將增加總磷和VOCs的指標,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提高居民幸福感。”
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農業源污染物排放是水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排放總量的43.7%。農業源也是總氮、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其排放量分別占排放總量的57.2%和67.4%。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認為,新指標的出現將“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推向了新的歷史階段。
減排應從源頭入手,從結構入手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需要,更是我國必須要走的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全國人大代表曹伯純建議,把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根本途徑;把加快對外貿易的優化升級作為推動節能減排工作的主要內容;把進一步提高節能減排技術作為推動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
“調結構是實現從源頭節能減排的根本性措施。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該克服資源與環境代價較大的問題。要解決資源環境和產業布局的問題,就要從結構上入手。”張全認為,“十二五”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節能減排對經濟結構調整來說是一次機遇,而結構調整能夠促進節能減排工作的繼續開展。
科技進步支撐減排
隨著環保技術的發展,“十二五”期間科技減排將和結構減排、管理減排一樣,支撐節能減排工作繼續發展。包景嶺建議國家加強科技減排力度,構建一個專門平臺,成立專項組,推動科技減排技術研發和推廣,在各地區開展科技減排專項工作。“最終形成產學研管四結合的鏈條。”
“可以仿照水專項,建立大氣污染專項、農業面源污染專項等科研專項,集中力量進行節能減排相關技術研究。”孟偉指出,水專項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環境科研項目,投入逾百億元,為實現“十一五”期間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0%的目標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不僅要加強節能減排科技研究,還要增加節能減排管理的科技含量。”張全表示,“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需要采用經濟、行政、法律等多種手段,需要科學分析和理論研究做基礎。
完善法律法規為減排提供重要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保廳廳長姜曉亭建議,完善節能減排相關法律法規,使節能減排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應抓緊制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建立農業生態補償制度,促進農村節能減排工作開展;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完善環境風險評估制度。
“今年,《環境保護法》修訂工作進入議事程序,環境損害賠償、環境風險管理等內容將被納入其中。”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表示,“十二五”期間,隨著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節能減排也將實現有法可依,除了行政命令、經濟手段外,節能減排工作將有強大的法律武器,可以進一步規范節能減排工作。
張全建議,在我國相關環境立法和現有環境法律、法規修訂工作中,應進一步強化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更加明確對相關責任人員的刑事、行政、經濟責任追究,明確追究刑事責任的標準、程序。
創新體制機制為減排注入新動力
“節能減排不是單純某個部門的工作,需要各部門合作才能完成。”姜曉亭建議,打破各部門的條塊分割,建立節能減排協調機制,由環保部門牽頭,農業、林業、公安等部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姜曉亭舉例說,比如“十二五”期間新增加的氮氧化物指標,需要公安部門配合對車輛尾氣排放進行檢查,淘汰不合格的車輛。
姜曉亭表示,除了運用行政手段外,還可以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節能減排基礎設施建設。采取多種方式,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為節能減排創造產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