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2010年兩會上走熱的“低碳經濟”一詞正檢驗著13億中國人的低碳意識。兩會代表委員認為,在發展低碳產業同時,要下大力氣在公民中普及低碳常識,培養低碳意識。
正在召開的兩會上,以石頭紙、環保布袋、綠色出行為代表的低碳生活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全國政協委員濮存昕騎自行車到駐地報到;來自浙江的全國人大代表陳飛連續兩年帶竹籃進京開會;“關于把握機遇走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的提案”被列為一號提案……
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說,“低碳經濟”是這一屆政協委員提案中的關鍵詞,委員們提出了很多新的建議。
然而,在低碳概念不斷升溫的同時也有人擔心,對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在不少普通民眾意識里,“低碳”似乎還是一個距離現實生活很遙遠的概念。
新浪網發起的“您對低碳生活方式了解多少?”的調查顯示:1036名接受調查者中,僅有22.9%的人表示知道低碳生活方式,有51.1%和26.1%的人分別選擇知道一點和不知道;在“您認為低碳生活方式是否容易堅持執行?”選項中,有75%的人表示有點難度,僅有10.3%的人認為容易。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政協主席洪梅香說,雖然近幾年中國一直在倡導“低碳”,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深入大多數老百姓內心還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有不少農村群眾現在把用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筷子作為一種時髦在追求,認為這種生活方式更衛生,對此我非常焦慮。”她說。
而在城市,工作浪費紙張、夏天蓋著被子開著空調、辦公室里的電腦始終不關……生活中的“高碳”行為數不勝數。
“對于個別企業來說,發展低碳經濟只是從商業目的出發對新概念進行炒作,離低碳經濟的公益化發展,離企業真正能從低碳經濟中謀求戰略發展和增強未來生產的競爭力存在很大差距。”全國人大代表、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常德傳認為,與生產技術、能源選擇、資源利用率一樣,企業人本身的傳統觀念也阻礙著中國企業進行低碳改革的步伐。
一些專家認為,要實現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的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仍任重而道遠,而通過節約化石能源和使用清潔新能源,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據《世界經濟年鑒2008/2009》數據,創造一個單位GDP,中國消費能源量分別是日本、美國、世界、印度的7.9、3.8、2.8和1.5倍。
常德傳說,企業作為工業生產活動的主體,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責任主體。要加快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要加快低碳產品的研發,更為關鍵的是要調動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洪梅香認為,現在對于“低碳”,已經不是“倡導”的時代,而應該有一種“緊迫感”。“低碳理念”應該納入政府規劃中、領導決策中、項目實施中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中,全方位踐行。
她建議,向老百姓宣傳“低碳理念”,切忌空談,一定要與其切身利益結合,告訴他們“高碳生活”會對他有什么危害,“低碳生活”會有什么益處。
數據顯示:每節約1度電,就能減少1公斤二氧化碳排放;每節約1升汽油,就能少排放2.3公斤二氧化碳。夏季空調調高一度,就可節省10%的能耗;用節能燈替換白熾燈,產生的溫室氣體將減少4倍。
山東省蒼山縣政協委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寶敬被稱為“環保癡人”。他說,低碳并不遙遠,它就在生活、生產、消費中。倡議開展低碳生活,從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升油、一張紙開始,實現全民行動,人人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