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有兩種途徑:一是多利用清潔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目前國際社會所討論的氣候變化問題,主要是指大氣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增加產生的氣候變暖問題。近年來進行的一些科學觀測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不斷增加。1750年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維持在280ppm,到目前已上升到360ppm。按照有關機構的評估,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3℃到0.6℃。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剛剛過去的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全球氣候變化已給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了眾多災害: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
為減災防災,我們必須做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工作。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有兩種途徑:一是多利用清潔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為此,國土資源部近年來開展了地熱能資源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地質碳匯、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地熱能利用方面,1999年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國土資源部以北京、天津為試點城市,開展了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建立了監測體系和實施了開發利用示范工程。“十二五”時期,國土資源部將啟動地熱能調查與開發利用工程。通過實施該工程,到2015年,預計全國地熱能利用總量達到2.0×1018焦耳,相當于6880萬噸標準煤,屆時占我國能源消耗總量的1.7%,每年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等廢氣廢渣1.8億噸。
在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方面,目前我國已經確定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評價體系,基本完成了國家級潛力與適宜性評價工作,開展了鄂爾多斯盆地、河套盆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10個沉積盆地的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與適宜性評價及圖冊編制,初步圈定出一批儲存遠景區。“十二五”時期,國土資源部將繼續實施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與示范工程,完成全國1∶50萬比例尺的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調查評價,完成碳源集中分布區1∶5萬比例尺的調查3萬平方千米,圈定90處儲存工程靶區,實施3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范工程,建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評價與工程技術方法體系。
在地質碳匯方面,自1999年以來,國土資源部組織完成了160萬平方千米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我國主要農耕區土壤中有機碳的高精度數據,為計算土壤碳庫、開展土壤固碳潛力評價、科學篩選土壤碳匯變化的監測網絡奠定了基礎。“十二五”時期,國土資源部將繼續實施地質碳匯潛力評價與固碳示范工程。完成我國主要巖溶地區、土壤有機碳分布區、基性―超基性巖礦物帶1:25萬比例尺的碳匯環境地質調查,構建地質碳匯監測網絡,評價我國地質碳匯潛力;完成典型地區1:5萬比例尺的地質碳匯調查1萬平方千米;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巖溶增匯示范工程2個。
此外,“十二五”時期,國土資源部將繼續開展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研究13萬年以來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周期性、二氧化碳濃度變化以及二者的相關性,預測全球氣候變化的發展趨勢。同時還計劃實施抗旱減災工程,提升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