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向中國經濟時報獨家解讀“十二五”低碳產品認證制度
“十二五”規劃提出,探索建立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該制度建立的難點是什么?國外有哪些經驗可供中國借鑒?中國未來建立低碳認證制度的著力點是什么?近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家認監委”)向中國經濟時報獨家解讀了相關問題。
中國建立低碳認證制度的三大難點
中國經濟時報:我國低碳認證制度目前的基本情況如何?建立這一制度的難點主要有哪些?
國家認監委:目前,我國低碳產品認證制度尚處于研究起步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技術層面,需要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和行業發展水平的統一的碳排放測量和計算方法學體系和評價體系,避免被動地跟隨國際規則,忍受不公平待遇。
在碳排放數據庫構建方面,急需建立以我國數據為基礎的統一、完整、綜合、準確的碳排放評價數據庫。碳排放評價數據庫可以說是碳排放評價相關政策、制度制定的基礎。
執行層面,需要盡快形成系統的全行業的碳排放評價機制,加強對碳減排評價機制的探索和研究,在碳排放評價領域推出符合我國自身發展要求的評價制度。
國外低碳認證制度的經驗
中國經濟時報:國外在低碳認證制度方面有哪些經驗可供中國借鑒?
國家認監委:英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始對低碳經濟進行探索的國家之一,是當今推動國際氣候變化進程的主要力量,在實踐中形成了從宏觀立法、部門分工再到制度設計的比較系統和完善的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層次清晰,互為補充,實施效果顯著。
為確保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實現,英國政府建立了三個碳排放制度機制,即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簡稱EU-ETS)、碳減量承諾能效體系(簡稱CRC)和氣候變化協議(簡稱CCAs)。前兩個制度是強制性,CCAs是自愿性。
2005年1月,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體系(EU-ETS)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關于二氧化碳排放的跨國、跨部門的國際貿易制度開始實施。該制度通過國家配額計劃(NAPs)確定成員國在一個交易期內準予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企業可以出售或購買排放配額。
?。茫遥檬怯?010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一套新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是覆蓋大約20000家大型公共及私人組織的強制計劃。CRC的管理重點是未被EU-ETS涵蓋的組織和碳排放源。
CCAs是英國政府與企業之間達成的自愿協議。協議規定,如果能源密集型企業能夠達成難度大但效益高、能效好的碳節能減排目標,政府可以減免征收其20%的氣候變化稅。該制度于2000年正式實施以來,能源密集型工業減排效果顯著。
另外,韓國發布了《低碳綠色發展基本法案》,日本發布了《地球溫暖化對策基本化法案》,并且采取了各種實質性措施。韓國的國家政策除了強調低碳綠色發展外,更加強調要把低碳和綠色發展作為國家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希望產生更多的新興產業,引領世界低碳綠色發展潮流,利用技術優勢搶占國際市場,并進行技術輸出。日本的國家政策更加穩健和務實,強調構建低碳社會,強調將建立的各項低碳制度服務國家和國民經濟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引導國民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轉變的目的。
韓國建立了企業GHG管理計劃,規定所有進入韓國GHG管理計劃的受控企業和加入韓國ETS的企業必須建立企業的溫室氣體清單,報告其GHG排放情況,第三方機構進行核查。政府從財政到出口補貼,全面支持企業開展低碳認證,從2000年開始,政府給予中小企業認證費用50%的補貼。2005年7月設立了“溫室氣體減排業績注冊所”,負責上述減排項目的登記注冊和管理。
日本建立了東京都總量限制交易機制,規定東京都地區2002年和2007年之間任意連續三年的年平均消耗1500公升原油以上的商業企業需要進行GHG排放管理。具體規定是東京都總量限制交易體系下受控企業以及自主參加型國內排放量交易制度中確立目標的參加者,對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計算并形成報告,第三方核查。
中國需盡快建立碳排放評價制度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未來探索建立低碳認證制度的著力點有哪些?
國家認監委:一是盡快研究建立我國的碳排放評價制度。從其他國家和地區減少碳排放的各種制度和機制來看,最終都落實到碳排放量的測量和評價,目前對碳排放量評價的模式有審定、核查、評審、驗證、核證等多種提法。既有第三方實施的評價,也有第一方、第二方實施的評價或多方結合的評價方式。無論實施主體如何,碳排放測量和評價都是合格評定領域的發展。無論是為了國際貿易的需要,還是為配合國內碳減排政策落實,都有必要參考國際上現有的碳排放的評價制度、標準和方法,結合我國行業產業的特點和政策導向,盡快建立基于組織、項目、過程和服務、產品層面的碳排放評價制度。
二是充分利用我國已經建立的認證認可體系,聯合多部門建立國家的碳排放評價制度。國外的運作經驗說明,碳排放的評價工作與傳統的認證工作有較大差異,但傳統認證機構仍是碳排放評價工作的主要力量,認可是開展碳排放評價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碳減排工作不是一個部門一個行業能夠完成的,需要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因此我國碳排放的評價制度建立應該利用已有的認證認可體系優勢,聯合多個管理部門建立,以評價制度與減排政策緊密結合,直接服務于各行業的減排工作。
三是建立我國碳排放評價制度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政策層面,我國已經出臺了多項與碳減排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劃,并提出了到2020年碳排放減少的具體目標。但還需要推出在具體行業或產品層面的碳排放清查和評價政策,以加強碳排放的政策推動力和法律約束力。在技術層面上,在相關碳排放標準的準備和相關碳排放標準的翻譯和轉化工作基礎上,盡快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和行業發展水平的統一的碳排放測量和計算方法學體系,盡快形成統一、完整、綜合、準確的碳排放評價數據庫,這影響到我國碳排放評價工作開展的基礎。要盡快集中優勢做好評價的基礎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