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編著的《中國低碳經濟年度發展報告(2011)》引發關注。報告從2005年-2009年,連續5年將海南列為全國低碳競爭力首位。海南能取得如此成績令人驕傲,但專家強調,其實將海南的低碳競爭力放到世界范圍看,仍有很大發展潛力。海南若想將潛力化為真正的競爭力,未來還需大力發展以生物質能、核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產業;促進低碳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加快發展具有海南自身比較優勢的各類低碳產業,實現海南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型,從而達到積極推動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目標,最終建成“國際低碳島”,成為中國南方地區低碳發展的樣板區域。
一個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發展相對落后的島嶼省份,卻被國內一家高級別低碳經濟研究機構推上了內地31個省區低碳競爭力第一的寶座,而且這一“坐”就是從2005年-2009年(該報告最新數據到2009年)的整整5年。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編著的《中國低碳經濟年度發展報告(2011)》,給海南帶來的這份“驚喜”,吸引了媒體的關注。
那么,這份“驚喜”究竟因何而來呢?根據該報告兩位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負責人楊志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趙彥云教授的解讀,海南日報記者發現,為海南“奪魁”提供強大支撐力的,是森林覆蓋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占全年比重等多項在全國領先的指標,以及諸多形成海南低碳競爭力的源泉所在。
森林碳匯能力持續增長
5月的尖峰嶺,古木參天,藤牽蔓繞,溪水潺潺,鳥語花香,云霧蒸騰,涼風習習。這里保存了中國整片面積最大的熱帶原始森林,其植被的完整性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均居全國前列。在采訪尖峰嶺林業局局長陳升華時,他給海南日報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20多年前,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所決定進行熱帶森林碳匯能力測量的研究。經過一段時間查找,他們發現,海南尖峰嶺的熱帶雨林具有很好的典型性,成片面積大,而且受到的人為干擾很少。于是,該所在海南持續進行了20多年的觀測研究,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效益監測與評價研究方向首席專家李意德研究員在這里也堅持了20多年的研究。
今年3月,由該所主持召開的基于渦度協方差技術森林碳通量測定學術研討會在尖峰嶺舉行,會上發布,尖峰嶺的熱帶雨林中每公頃林地1年吸收固碳達2.38噸,約相當于8.8噸二氧化碳氣體,遠高于馬來半島熱帶雨林每公頃每年1.24噸、非洲熱帶雨林每公頃每年0.63噸和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每公頃每年0.62噸的吸收固碳能力,碳匯能力為全球熱帶雨林最高。
“尖峰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碳匯量,離不開當地林業部門數十年如一日對森林的精心呵護。”李意德說,碳匯能力,就是森林系統吸收和存儲空氣中二氧化碳的能力,它與森林覆蓋率基本呈正相關。自1980年代開始,海南森林碳匯能力開始持續增長。根據海南大學傅國華教授的測算,2008年海南省森林碳匯量已達4194.14萬噸,而當時海南的森林覆蓋率為58.48%。而到2010年底,海南森林覆蓋率已達60.2%,“碳匯量只會更高。”李意德說,這充分體現了海南森林覆蓋率在數十年里的大幅提升。
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姚昌恬對海南的林業建設與發展十分熟悉,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1989年以來,海南省先后3次作出造林綠化的重大部署:從1992年提出“提前滅荒”目標,到2004年提出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60%,海南將林業作為生態省建設的主體和核心,造林綠化事業屢創佳績。全省森林覆蓋率22年內增加了22.6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強。
楊志說,森林覆蓋率是低碳競爭力指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三級指標體系,也是一級指標“低碳社會”的5個三級指標之一。其余四個指標分別是,單位面積生活消費能耗、人均城市園林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人均生活碳排放量。海南省住建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城市(縣城)公園綠地面積3013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又比前年提高0.5個百分點。而2009年,人均生活碳排放量為137.29千克。
“2007-2009年,海南在‘低碳社會’中的排名一直保持全國首位,主要原因在于海南省的森林覆蓋率、人均城市園林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一直處于全國前列,人均生活消費CO2排放量也處于全國較低水平等,是海南省得以維持低碳社會中較高名次的原因。”楊志說。
與此同時,在另外兩個一級指標中,海南的“低碳效率”排名也很高,“低碳引導”也有部分指標排在前列,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就是其中之一。
5月28日上午,采用國外最先進的爐排爐垃圾焚燒技術和生產工藝的海口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式竣工投產,這是海南省首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而截至2010年底,海南全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86%,遠超全國60%的平均水平,成為全國實現垃圾處理設施縣城以上全覆蓋的10個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