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楊志
大部分企業仍將低碳化經營視為制度和標準約束下的被動供給行為,具有很強的制度依賴性,甚至把低碳化等同于履行社會責任,從而給自身帶來了成本、技術和技術環境等方面的困難。實際上,從社會責任的本意來說,它本就是為其利潤服務的,或者說,是與其利潤緊密結合的。
楊志
低碳金融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通過金融市場發現價格的功能,可以調整不同經濟主體利益,支持低碳技術發展,鼓勵、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低碳金融是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新工具,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市場設計,以最低成本降低整個經濟體系的碳排放,有效分配和使用國家環境資源,落實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各種驅動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楊志5月中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低碳金融創新有利于經濟轉型
《中國企業報》:低碳金融尚屬于新生事物,您是如何理解“低碳金融”的?
楊志:我個人認為,在市場體系中,金融資本不僅是資源配置的主體,而且是資本增值和經濟發展的引擎和方向標。低碳金融是以低碳創新、低碳創業、低碳發展為目的的金融資本及其活動的統稱。
低碳金融本身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它吸引越來越多的金融市場參與者投入到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領域中來,以規避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獲取低碳經濟帶來的機遇。這一方面改造了原有的金融交易活動,另一方面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金融制度安排———碳市場。
歸納起來,低碳金融就是指服務于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與金融市場化解決方案。
低碳金融的參與主體非常廣泛,包括項目開發商、減排成本較低的排放實體、國際金融組織、咨詢機構、技術開發轉讓商、經紀商、交易所和交易平臺、銀行、保險公司、創投基金、對沖基金及機構投資者等,還包括市場其他服務提供者,如質量管理機構、法律咨詢服務機構、信息和分析機構、學術機構、數據庫、開發代理機構。
《中國企業報》:目前在中國有哪些低碳金融方面的實踐?
楊志:低碳金融的實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改造了原有的金融交易活動,另一方面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金融制度安排———碳市場。
改造原有的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低碳銀行、低碳保險、低碳投資這三種新的金融業務模式。
低碳銀行是指提供低碳金融服務,實踐低碳理念,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金融支持的商業銀行業務。具體的低碳銀行業務有低碳技術和項目投融資、銀行貸款、碳銀行理財產品開發、碳貿易產品服務、碳權金融服務和交易以及清潔發展機制業務咨詢與賬戶管理、碳減排額交易等。
低碳保險是指從事轉移氣候變化給經濟帶來風險的保險公司的業務。具體的低碳保險業務有碳交易對象的信用擔保、碳中和保險、清潔發展機制碳交付保證、排放交易保險、碳變成可保資產及開發巨災保險、天氣保險產品等。
低碳投資是指投資于氣候變化領域資產或開發氣候變化相關的金融衍生品的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業務。具體的低碳投資業務有投資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產品、開發天氣衍生品與巨災債券、建立碳基金、為碳排放交易體系提供交易服務、投資低碳技術與低碳企業。
低碳投資在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表現為:幫助企業消除低碳生產模式轉變過程中所面臨的技術、經濟和管理障礙,幫助企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CO2排放;對具有市場前景的低碳技術進行商業投資,拓寬低碳技術市場;開發新的低碳領域金融衍生產品以規避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
低碳金融還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金融制度安排———碳市場。中國碳市場的發展主要是作為清潔發展機制的供應方與逐步探索自己的碳市場兩個方面。
《中國企業報》:低碳金融催生了“綠色信貸”,這方面發展的情況怎樣?
楊志:“綠色信貸”指的是在信貸審批中,對高耗能、高排放和落后產能行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實行企業名單制管理,控制、減少或不提供貸款。目前,興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銀行在國家政策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綠色信貸政策和判定標準,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加大“綠色信貸”和對重點產業的支持力度。
中國處于世界碳市場產業鏈底端
《中國企業報》:目前,中國的碳市場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
楊志:在世界碳市場上,中國主導了清潔發展機制的供應方,但在全球碳市場上仍然缺少話語權,處于產業鏈的底端。
截至2011年4月1日,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成功注冊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為2947個,中國為1296個,占其中的43.98%;截至2011年4月2日,執行理事會簽發的核證減排量為576398435噸CO2,中國為318649077噸CO2,占其中的55.28%。這兩項衡量一國清潔發展機制規模的數據都反映出中國是目前賣方市場的主導。
截至2011年4月2日,中國在聯合國注冊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量最大,占了79.85%,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這類項目開發的方法學簡單,額外性易于確定,項目申報批準率高;另一方面,中國目前正處于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數量增長迅速。
表面上看來,中國主導了清潔發展機制的供應方,實際上,清潔發展機制市場的隱患已經浮現出來,在中國的實體經濟企業為碳市場創造了眾多減排額的同時,中國處在整個碳交易產業鏈的最底端。
中國所創造的核證減排量被發達國家以低廉的價格購買后,通過它們的金融機構包裝、開發,作為價格更高的金融產品、衍生產品及擔保產品進行交易。例如世界銀行分析,根據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第二階段碳信用額的供求空間,預計未來歐盟配額的價格在35—48歐元,而核證減排量只有在12—20歐元。兩者實質都代表1噸CO2減排量,但是存在著巨大價差。碳市場核心的話語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中國提供了產品,但產品的標準和評估都是發達國家制定的,中國沒有自己的交易體系,沒有定價權,也沒有完善的碳交易機構和人才,這里面包含著重大的系統風險和隱患。這就像中國為發達國家提供眾多原材料與初級產品,發達國家再出售給中國高端產品一樣,它們輕而易舉地賺取了“剪刀差”利潤。
《中國企業報》:針對以上問題,您有哪些建議?
楊志:在市場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權利就是金融市場中對金融資產包括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權,例如世界金融市場中對石油期貨期權產品的定價權。中國在石油期貨期權市場上之所以沒有定價權,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構建世界石油期貨期權市場時,中國還不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
借助于新興的碳金融市場,有利于中國參與全球金融市場的重建進程,提升定價話語權。為此,我們需要充分意識到如下幾點。
第一,認識碳市場在引領節能減排技術和帶動經濟增長方式轉型過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認識積極參與構建全球性碳市場的戰略意義,要盡快構建一整套與發展全國統一碳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因為碳排放權的稀缺性來自強制性設立的排放上限,同時碳市場的運行更需要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
第三,不僅要發揮現有的排放權交易所、清潔發展機制技術服務中心等機構在構建區域性信息平臺和交易平臺的作用,而且要鼓勵全國各個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積極構建碳交易區域市場。因為沒有眾多的區域市場,不可能有統一的國內市場。
第四,要認識到構建信息平臺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碳市場是與虛擬資本、金融創新、綠色技術(產權)、低碳信息咨詢、新經濟所需人力資源和教育培訓等相關的信息經濟市場。因此,只有構建真實而強大的信息平臺,才能最終構建碳市場。
第五,積極構建作為碳市場雛形的碳交易試驗平臺;即一方面在目前排污權交易———主要是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試點交易不斷完善和推進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節能量等其他創新產品的交易,從而為未來進一步進行碳交易做好前期準備;另一方面在這種交易平臺的技術基礎上,加快與國外先進交易體系的合作。
第六,從區域碳交易體系入手,在東部地區采取更激進、更接近于發達國家的減排政策,這將幫助這些地區實現產業升級。西部地區采取溫和的排放控制政策,在不影響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向經濟體傳遞正確的激勵信息,鼓勵經濟向低碳的方向發展。通過積極開展區域性信息平臺和交易平臺的構建,使中國未來擁有區域碳市場,等條件成熟時再把它們連接起來構成統一的國內碳市場。
第七,中國還應該積極布局,使人民幣成為碳交易計價的主要結算貨幣,這是打破美元、歐元等貨幣制衡,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由之路。此外,中國還應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爭取主動權,提高對碳資源價值的認識,培育碳交易多層次市場體系,開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證券、低碳期貨、低碳基金等各種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新,改變中國在全球碳市場價值鏈中的低端位置。
企業應成為碳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
《中國企業報》:低碳離不開企業的參與,您覺得企業在低碳經濟中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楊志:大部分企業仍將低碳化經營視為制度和標準約束下的被動供給行為,具有很強的制度依賴性,甚至把低碳化等同于履行社會責任,從而給自身帶來了成本、技術和技術環境等方面的困難。實際上,從社會責任的本意來說,它本就是為其利潤服務的,或者說,是與其利潤緊密結合的。
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應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與受益者。自主創新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企業通過開辟新的就業領域與產業領域,發展低碳經濟是低成本而且有利潤的。
《中國企業報》:企業在參與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楊志:我國企業與世界先進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從經濟實力上看,有關數據顯示,排名中國企業500強第一位的中國石化的營業收入只相當于??松梨诘?9.3%;我國零售業龍頭百聯集團的營業收入只相當于沃爾瑪的5.4%。從科技實力上看,我國每百元能耗創造的GDP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約是美國的5倍、日本和法國的12倍。
中國企業應用超前的眼光,認真研究“資本”、“網絡”、“綠色”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在這三者構成的框架中謀求金融、市場、技術、制度及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