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是好事情,這體現中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也是履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但問題在于,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往往遭到抵制,就像為應對通貨膨脹實行的限制價格一樣,很難取得實際效果。即便短期得到執行,但事后會出現反復,最終當事人也會以犧牲普通人利益來應付上級的行政命令。
中國長期以來追求投資速度,并以此來推動經濟增長。投資依賴癥的結果就是資源損耗過度,環境污染嚴重。而導致地方政府盲目依賴投資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國要素定價制度改革滯后,資源要素價格扭曲,鼓勵了粗放式經濟增長。由于資金、能源和原料等價格被人為低估,導致使用資源的成本極低,這就刺激了地方政府無節制投資,而企業也在低成本使用和浪費資源。
一方面是低成本的資源使用制度,一方面是行政性節能減排目標,二者相比,經濟利益最終占了上風。面對上級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一些地方官員為了保經濟增長,就只能采取犧牲居民利益來交換。如此損害民生的節能減排又有何意義?
面對行政命令,聰明的官員也會拿老百姓做擋箭牌。表面看,林州市政府遭到了批評。但反過來人們要問,不顧當地實際情況、強迫其關閉電廠的“上級”難道沒有責任嗎?
對于中央政府來說,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局面,最好的推行節能減排辦法是按經濟規律辦事,而其關鍵是改革要素價格體制,讓資源定價實現市場化。只有提高了資源使用成本,地方政府才會理性引導當地投資,才可能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當然,即便現在能夠推動要素價格制度改革,但迫于通脹壓力,改革步伐也不得不放緩。不過,人民幣匯率改革目前進展較快,這似乎為其它改革奠定了基礎。由于以出口產能擴張為目的的投資是阻礙節能減排的重要因素,因而,人民幣升值可以起到淘汰落后產能,進而抑制新投資沖動的目的。從某種程度看,人民幣升值,是解決一系列要素價格扭曲的良好開端。
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悲喜劇故事表明,唯有使用經濟手段,發揮經濟規律作用,才能在經濟問題和環境問題上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