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總土地面積4.2萬平方公里,是西北區域重要的生態屏障。近年來,張掖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順應自然規律,轉變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祁連山森林保護、黑河濕地恢復和荒漠區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清潔能源和生態旅游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轉型升級,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低碳產業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效果。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96.2%,地表水水質、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均穩定保持在100%,地方經濟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一、堅持生態優先原則,著力構建西部區域有效的生態安全屏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
保護和建設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是構建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保障。祁連山是河西走廊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河流發源地,是甘肅河西地區和內蒙古額濟納綠州工農業生產和500多萬人民賴以生存生活的命脈。張掖市委、市政府將祁連山生態保護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全面實行保護區封禁和農牧民有序搬遷,有效減少人類活動對林區和草場的破壞。經過幾十年持續保護和建設,祁連山林地面積由1998年的27.1萬公頃增加到61.9萬公頃,森林植被水源涵養功能逐步得到恢復,有效緩解了黑河流域水資源危機和生態惡化趨勢。
實施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是維系走廊中部綠洲生態平衡的現實選擇。黑河濕地是全球8條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東亞——印度通道的中轉站,承擔著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增加空氣濕度等多種生態功能。建國以來,隨著黑河中游人口增加、工農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黑河中游一些濕地被開墾和占用,濕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逐步退化。改革開放以來,張掖市委、市政府把黑河濕地保護和恢復作為綠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加強濕地功能區基礎設施、生態監測網絡、濕地水源涵養和動植物資源保護體系建設,采用圍欄封護、疏浚水系、退耕還澤、植被恢復、鹽堿地改良等綜合治理措施,濕地規模和生態功能逐步得到恢復。區域內現有濕地植物385種,黑鸛等國家Ⅰ級保護鳥類6種、天鵝等國家Ⅱ級保護鳥類22種,張掖市成為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候鳥的主要繁殖地和越冬地、遷徙路線的主要停歇地。
治理和改善綠洲荒漠,是遏制綠洲生態惡化、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張掖區域內綠洲和沙漠、戈壁、鹽堿灘地交錯分布,綠洲邊緣有我國沙塵暴主要發源地之一巴丹吉林沙漠,自然植被稀少。改革開放以來,全市不斷加大荒漠化治理,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生態治理工程,加強人工造林、封沙(灘)育林(草)、農田渠系林網配套建設,形成了帶、片、網相結合,渠、路、林相配套的林網體系,有效遏制了風沙危害。同時,按照錢學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占地少、效益好”的沙產業理論,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現代設施農業,陸續建成了一批以設施葡萄等特色果品、高原夏菜、制種、飼草料生產加工為主的支柱產業。
二、立足現有資源,發揮后發優勢,打造低碳產業發展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舉措
大力發展綠洲現代農業。張掖具有5000年的農耕歷史,耕作條件優越,灌溉農業發達。按照綠色、有機、高效、安全的原則,積極組織實施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示范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工程、百萬頭肉?;亟ㄔO等工程,著力構建具有西部綠洲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玉米種子產量占全國用種量的40%以上,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農民收入的72%來自特色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快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循環基地建設,努力打造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的“種(養)植—加工—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綜合效益。
培育壯大清潔能源產業。張掖境內有以黑河為主的大小河流26條,年徑流量24.7億立方米,落差1350米以上,特別適宜水能開發;又因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由于走廊的“狹管效應”,風能資源十分豐富,風能蘊藏量近800萬千瓦,適宜建設大型風電場;太陽能資源僅次于太陽輻射量最大的西藏和柴達木盆地,十分適宜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近年來,張掖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作為推進低碳產業發展的重點,推進開發建設,水電裝機已達到100萬千瓦。其中境內小孤山水電站利用亞行貸款2.81億元,是甘肅省第一個利用亞行貸款的清潔能源項目,也是中國和亞太地區第一個獲得世行碳匯基金補貼的水電項目,補貼總金額達1350萬美元。在風能、太陽能開發方面,全市將完成新能源開發投資500億元,總裝機容量可達到550萬千瓦,真正把新能源產業培育成為張掖新的支柱產業。
快速提升生態旅游業規模。張掖市委、市政府突出“宜居宜游、綠洲張掖”的主題,進一步加快旅游項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規范質量管理,創新工作機制,著力打造“七彩丹霞、濕地之城、裕固家園、戈壁水鄉”的金張掖旅游目的地形象,努力把張掖打造成全國知名的夏季休閑度假勝地,絲綢之路黃金旅游線宜居宜游地和區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全國重要的濕地、綠洲、冰川等生態保護、科考、研究基地,全市旅游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大膽探索實踐,努力建設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節水型社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
黑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3省區,最終注入內蒙古居延海。自20世紀后期,隨著氣候變化,特別是中游過度開荒、下游過度墾牧,黑河下游土地沙化嚴重,黑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引起的生態失衡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2001年,國務院決定實施黑河分水,改善下流生態環境。面對分水后張掖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挑戰,惟一出路就是舉節水旗、走節水路。2001年7月,張掖市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市建設以水權制度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構筑與水資源承載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完善與水資源配置相適應的工程技術體系,突出抓好“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水定地(產)、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運轉”等工作,初步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基本框架。
四、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積極探索高碳產業低碳化的道路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張掖是傳統的農業地區,地方工業規模小、技術裝備水平低,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的“兩高一資”企業。張掖市委、市政府在促進現有工業改造升級的同時,對造紙、化工、建材等行業一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治理難度大的落后生產線堅決實施關停,全市小煤礦由上世紀末的400戶減少到目前的88戶?!笆濉逼陂g,將通過引進優勢企業集團,對現有煤礦進行兼并重組,徹底改變地方煤礦企業小、散、差的狀況。
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張掖市圍繞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建設了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關停了水泥機立窯生產線,淘汰落后產能6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658噸,全面提升了水泥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為加快煤炭資源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邀請國內知名煤化工專家,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將建設年產40億立方米煤制氣多聯產項目,年轉化煤1300萬噸。由于采用先進的液體排渣加壓氣化裝置,大大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張掖市地方煤炭資源高效綜合、清潔化利用,促進工業發展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在農村圍繞清潔田園、清潔家園建設,強化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發展太陽能取暖房、省柴節煤灶和戶用沼氣?!笆晃濉逼陂g,全市完成投資2.3億元,36%的農戶利用了沼氣、太陽能,減少煤碳使用量1.5萬噸標煤。在城市加大小鍋爐撤除力度,加快推進集中供熱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城市新建建筑全面執行國家建筑節能標準。充分利用豐富的淺層地熱能資源,落實優惠電價政策和配套服務,大力推廣應用地源熱泵技術,采用地源熱泵技術供熱的面積已達到97萬平方米,相應減少耗煤3.5萬噸、減排二氧化硫970噸,減輕了對煤炭的依賴,優化了能源消費結構。
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張掖市委、市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正確處理科學發展與加快發展的關系,積極探索高碳產業低碳化、低端產業高端化的生態經濟發展道路,堅持第二產業“減碳”、第一產業“固碳”和第三產業“低碳”的生態文明提升戰略,初步走上了一條欠發達地區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良性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