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這里只是一個規模小、環境簡陋的老工業區,承載著上海和田路地區污染企業“三廢轉移”的功能。如今,這里綠化覆蓋率已達45%,高端微排產業集聚,后工業時代特征凸顯,并正積極建設全國首個“微碳零排”示范園區。上海市北高新園區在近20年間完成了一次變蛹為蝶的華麗蛻變。
上海市北高新園區成立于1992年8月,前身是市北工業園區,總面積3.13平方公里。經過“十一五”的轉型發展,而今,市北高新園區已經形成了總部經濟、通信電子、研發設計、服務外包、物流服務和商貿服務等產業的集聚發展。2006年國家發改委批復園區為省級開發區,2008年園區整體納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范圍,2009年園區成為“上海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2010年園區批準建設上海首個云計算產業基地和基礎軟件產業基地。
產業轉型——推進高端微排的生產性服務業建設
市北高新園區通過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能級,正逐步實現從發展制造業到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產業轉型。園區以現有的產業集聚為基礎,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形成以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柱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培育新能源產業;強化現代服務業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進一步“騰籠換鳥”,完全轉移、淘汰傳統制造業,加快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區域特色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外部條件帶來產業轉型機遇。在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海聚焦九大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基礎上,以上海建設“四個中心”以及后世博項目的啟動為契機,市北高新園區繼續做特做亮上海云計算產業基地、上海國產基礎軟件產業基地和上海金融后臺服務產業基地三大平臺。
園區以上海市云計算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加速云計算上下游產業鏈在園區的壯大和延長。園區實施“騰籠換鳥”的舉措,充分利用原有制造業企業搬遷后遺留下來的廠房所具有的建筑承重強度高、電力接入設施配備豐富的特點,以及園區四大電信運營商的數據中心和光纖網絡高密度集聚等優勢,大力發展單位面積產出較高的數據中心(IDC)產業,全力支持上海數據港投資有限公司的發展,建成獲得美國LEED認證的數據港大廈,打造中國首個商用公共云計算基礎設施服務平臺,將產業集聚擴展到云計算和互聯網領域。據悉,上海市云計算產業基地揭牌一年來已取得豐碩成果,落戶基地的云計算企業達到68家,總注冊資本超過15億元,總營業收入突破20億元。目前,園區已與微軟、戴爾、甲骨文、英特爾等全球知名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園區大力推進上海國產基礎軟件基地建設,牢牢抓住國家“核高基”扶植戰略契機,大力引進中標軟件、達夢數據庫等一批國產基礎軟件龍頭企業,努力打造全國首個國產基礎軟件集聚區。
園區還以金融后臺服務業平臺為抓手,大力引入為大型金融機構提供專業分包服務的類金融企業,業務涉及保險代理、金融衍生品交易、金融信息服務、數據服務、風險投資、風險評估、貸款咨詢等,為上海建設金融中心做出貢獻。
新能源及環境服務業建設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園區以晶澳太陽能、野馬環保等企業為切入點,促進新能源及環境服務業的集聚和發展,進而推進產業轉型。
在新能源方面,園區重視新一代薄膜太陽能電池、晶體硅電池、聚光電池、燃料電池、有機結構電池以及太陽能聚光光伏發電系統等產品的研發,并不斷加速引進新能源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
在環境服務方面,園區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主線,圍繞國家和上海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需求,重點發展低碳技術服務和咨詢企業,建設園區微碳零排技術服務平臺,吸引相關企業入駐,在促進社會低碳經濟建設的同時,也為市北高新園區創建國家生態產業示范園區形成良好的技術支撐。園區致力于發展提供環保技術、設備等方面的綠色產業,重視園區污水及垃圾的低碳處理,及時做好園區生態效率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投資及風險評估、環境保險理賠等方面的環保服務。
形態轉型——推進綠色生態園區的環境建設
市北高新園區積極建設高度連續的“兩橫兩縱、兩環五心”生態安全格局。規劃園區內綠地系統主要由集中公共綠地、濱水綠地、道路綠地和防護綠地4部分組成。規劃構建東西兩個環型防護綠化帶,為園區提供一道生態屏障,對園區與周圍環境進行隔離,降低生態風險,并沿園區內河流兩岸及道路兩側分別構建濱水綠地及道路綠化隔離帶、高壓走廊防護綠地。此外,在園區內建設5處公共綠地,為區域提供景觀娛樂、凈化污染物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同時,加大對走馬塘等河道的整治力度,實施園區東部水系調整工程,拆除原有水閘,增強水循環動力,并加強河道兩岸的綠化和護坡建設,改善園區環境。圍繞園區內的走馬塘、中揚湖河水系,加強濱河環境建設,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
開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環境建設。結合上海市生活垃圾新分類方案的實施和推廣,以及對上海世博會臺北垃圾處理經驗的借鑒,市北高新園區開展廚余垃圾源頭集中分流和專項收集,通過堆肥等方法實現廚余垃圾在園區內就地資源化,建設園區生態綠化肥料循環示范項目。結合上海市電子廢棄物回收網絡體系建設,在園區實行電子廢物集中專項收集,促進電子廢棄物的資源化。同時,開展大氣環境和水環境綜合整治,完善特征污染物在線監控系統,建立生態文化宣傳平臺,深入開展生態園區建設主題活動,培育生態文化意識,實現園區全方位微碳零排。
實踐樓宇低碳技術,打造零碳樓宇。園區在建設中借鑒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的新興能源技術和生態技術,依靠“樓宇經濟”發展模式,在單位面積產出、載體建設、樓宇品質方面都形成了比較優勢。園區在樓宇建設過程中引入美國LEED認證,注重節能和環保科技的應用,建設中大量采用節能新材料新產品(保溫性建材、水循環系統和建筑照明LED燈),并在部分樓宇建設中首創性地應用地源熱泵技術,降低能耗近30%。
功能轉型——推進資源節約的循環經濟能力建設
土地資源節約利用。市北高新園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土地資源“寸土寸金”。近年來,園區不斷加快傳統工業用地轉型,深化總部經濟集聚區的建設,大幅度提高土地容積率,進一步加強土地資源節約利用,提高了土地開發的經濟社會效益。在上海市經信委公布的《2011年上海市開發區綜合評價》中,在全市小型園區綜合發展指數中市北高新園區排名第一,單位土地利潤產出強度和單位土地稅收產出強度均排名全市第二。
能源節約和低碳發展。在園區東部地塊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加強世博低碳技術在園區建設中的利用,通過建筑節能、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太陽能光伏發電、分質供水、循環節水設備的利用,打造零碳示范建筑,使園區單位面積的綜合能耗進一步下降。同時,在園區推進“辦公云”系統的普及應用,降低商務成本,節約能源,并推廣無紙化辦公,實現辦公廢物零排放,促進園區低碳建設。
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園區通過產業轉型、形態轉型和功能轉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園區從2004年開始,以二期開發建設為依托,相繼完成了都市信息園、前沿產業園、總部經濟園和市北半島國際中心、市北半島商務會所的建設,成功實現了園區從發展第二產業向發展2.5產業的轉型。截至2010年底,市北高新區集中企業2600多家,其中優質企業1600余家,以總集成總承包、咨詢服務、設計創意服務等業態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比重已達到70%,實地經營的企業超過300家。2010年,園區完成稅收22.46億元,第三產業主營業務收入493.9億元,排名全市開發區第三位。
“十二五”期間,市北高新園區將借助國家發展生態文明和低碳經濟的熱潮,圍繞“智慧轉型、產業高端、資源集約、微碳零排”的總體定位,以高端微排的生產性服務業為轉型主體,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集聚為動力,通過以資源集約利用為內容的循環經濟能力建設、以微碳零排為目標的精品樓宇打造,將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國首個“微碳零排”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