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德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研討會上的致辭
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巡視員 孫楨
(2011年10月16日,北京)
尊敬的德國駐華使館經濟處主任貝雅德女士,德國國際合作機構中國區首席代表司嘉麗女士,中德氣候伙伴關系項目主任貝克爾女士,尊敬的全國政協常委林而達先生,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早上好!
很高興參加中德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研討會。我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對國內外的專家們和各部門、各地方的同事們表示衷心的歡迎。
中國政府確定了氣候變化的三大任務,這就是減緩、適應和國際合作,指導原則是樹立低碳發展理念,基本政策是適當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效和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本方法是地方試點與頂層設計互動前進,5省8市搞了低碳試點,國家層面正在研究起草氣候變化法。宏觀而言,逐級向上來看,中國氣候變化政策是綠色發展的一部分,綠色發展是科學發展的一部分,科學發展是和平發展的一部分。在當代中國,發展是硬道理的真正含義是科學發展,氣候變化政策是科學發展觀和和諧世界觀的組成部分,理解了這一點,就能理解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真誠的。
氣候變化的減緩和適應不應該被認為是平行的兩個部分。適應氣候變化是整個問題的邏輯起點。很多人不重視適應氣候變化恰恰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氣候變化,或者不相信氣候變化是一個基于事實的科學結論。不相信氣候變化也可以有低碳行動,比如基于能源安全的節能行動,比如基于生態保護的森林行動。這種行動在負成本的情況下是可以推進的,但是在正成本的情況下就難以維持,比如可再生能源行業在初期爆發式發展之后的持續穩定發展,比如碳捕集與封存從研究走向實用。因此,我們大聲呼吁適應氣候變化,本身也是提高氣候變化意識的途徑。雖然現在還沒有令人信服的調查數據,但是我們估計在全體民眾中間相信并且重視氣候變化的仍然不占多數,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無論如何,這始終是一個需要我們努力解決的問題。
適應氣候變化不僅在邏輯上更優先,而且在操作上更為復雜。減緩從能源入手,不管難度多大,起碼有一個清晰的路徑,可以自上而下推動。而適應涉及經濟社會的幾乎所有部門,而且主要應該是自下而上的方式。也就是說,人類在上千年穩定氣候下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都要相應改變,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且我們不能等待太長的時間。迄今為止,各國在這個問題上還都處在探索的階段。國家之間還不是相互學習的問題,而是一個相互啟發的問題。當前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我們還沒有一個可以統籌各學科的研究隊伍,也沒有一個可以協調各部門的工作機制。這是我所在的部門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我們已經組建的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起草班子應當逐漸演變成一個可以長期發揮作用的研究機構。
正如同在減緩上我們以低碳試點引路一樣,在適應上我們也可以嘗試同樣的策略。地方氣候變化工作機構要克服畏難的情緒,沒人做過的工作恰恰是最容易出成績的。關鍵是要找準工作的切入點。比如,青藏鐵路就考慮了氣候變化情況下的凍土層問題,提高了設計標準和施工投資。這樣的典范應當推廣。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基本上是以中央投資為主,工程建設提高標準,只要合情合理,應當不難解決,因為不會增加地方負擔。將來要改變基礎設施只重視數量的傾向,真正把質量搞上去,投資有所增加是合理的,降低了災害風險,本身是有回報的。工程建設標準問題又涉及到工程設計的基本參數,需要修改國家標準,甚至修改工程學科的教科書。所以我們的任務是很多的。希望大家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地方積累了經驗,中央經過總結就能夠普及推廣,使更多的地方受益,使我們的子孫后代受益。
在接下來的兩天里,你們將圍繞適應氣候變化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話題進行討論,這些討論將直接貢獻于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總體戰略起草工作,所以我也對于各位來賓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后,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