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科學家認為厘清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關系需更多科研合作,這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議程設置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為期三天的2011年國際氣候變化研討會18日在北京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氣候科學家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提供“系統性”的科學佐證。
這一由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共同主辦的論壇,旨在通過比較不同地區、不同時段的氣候模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和減緩進行評估。
研討會組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付淙斌對新華社記者說,目前關于全球變暖的科學結論,其確定性不可能達到100%;實際上,在更廣的時間尺度上,冰期與間冰期的溫度變化幅度較現在要大得多。
澳大利亞氣候變化與能源效率部的氣候專家蘇波·班尼杰博士說,即使我們對全球變暖達成高度共識,其對特定地區的影響及因之采取的應對方法仍需更為細致的基礎性研究。
美國夏威夷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阿克塞爾·蒂默曼說,人類碳排放作為一種外來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持續時間依賴于“氣候-碳循環”這個大系統的反應程度,評估系統內諸因素的作用需對上古時期的氣候情況進行分析。
蒂默曼說,并不能將某個地區極端天氣的頻發直接歸因于人類碳排放,自然界的許多變量都會參與這一過程;超級計算機的不斷發展有助于建構更為精確的氣候模型。
清華大學今年4月啟動了計算力破百萬億次的計算機,目的即是為“地球系統模擬器科學工程”提供海量計算能力。
付淙斌說,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政治議程之一;盡管世界各國對參與這一議程表現積極,但找出解決方案的基本前提在于對氣候變化達成科學共識。
付淙斌認為這一工作對即將于11月在南非德班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議程設置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