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將于下月在南非德班舉行之際,多次率團與會的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10月25日在倫敦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于德班會議上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中方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方案”。
解振華在倫敦與英國和歐盟有關方面進行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商討。他說,德班會議面臨的一個主要分歧就是關于《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問題。
規定了發達國家減排義務的《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于2012年到期,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續簽第二承諾期,但少數發達國家最近提出不要第二承諾期,理由是“環境整體性”問題,即由于美國沒有加入《議定書》等原因,《議定書》國家減排量對全球來說所占比例不高,這些國家要求所有經濟體都參加減排。
解振華說,我們希望德班會議不要因為這個問題陷入僵局,影響最后的成果,所以中方提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按照《巴厘行動計劃》的要求,既堅持《議定書》有第二承諾期,又將沒有參加《議定書》的發達國家囊括進來,希望這些國家做出有可比性的減排承諾。同時,發展中國家自主減排的行動也要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表達出來,納入最后的整體方案。
解振華說,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堅持了現有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框架,“在環境整體性上,既有《議定書》國家的減排,也有非《議定書》國家的減排,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減緩行動。”這是一個建設性方案,由于體現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也是一個“公平”的方案。
因此,這個方案得到了許多國家支持。解振華介紹說,“基礎四國”(即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準備和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一起提出這個方案。在剛剛為德班氣候大會而舉行的一次預備會議上,“基礎四國已經提出了這個方案,各方認為還是有建設性的?!?/FONT>
解振華也提到,在德班氣候大會上肯定會存在一些困難,各方談判之后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滿意,但是大家都能接受”。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是建立在多邊機制基礎上的,“多邊機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就是最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