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出現,應對氣候變化對于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國家根本利益的意義越來越凸顯。“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這是我們黨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努力化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氣候風險的重大決策。
適應氣候變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把加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擺在“十二五”時期的重要戰略位置,體現了我們黨對國家、民族和全人類負責任的態度,順應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以氣候變暖為顯著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已成事實,所產生的顯著影響不可回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幅度可能會超過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造成突然的和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減緩和適應兩個方面。減緩是指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碳匯,減小氣候變化的速率與規模;適應是指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經濟社會系統為應對實際的或預期的氣候刺激因素及其影響而作出的趨利避害的調整,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化解氣候風險,以適應已經變化并且還將繼續變化的氣候環境。氣候變化既對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又對基礎設施、人居健康、城市發展等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應對氣候變化是影響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現實課題,是涉及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科技等多個領域的復雜難題。
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近百年來,氣候變化正使全球一些重要的系統失去原有的平衡,包括海洋與大氣環流模態改變、北大西洋溫鹽環流調整、北極海冰快速融化等。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威脅就是氣候規律發生改變,臺風、強降水、高溫干旱、低溫冷害、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頻次和強度、季節和持續時間、地點和范圍等超出了以往的觀測事實和基本常識。近20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出現了明顯變化。研究表明,未來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可能增大。無論是否減排以及采取何種強度的減排措施,全球地表氣溫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升高的趨勢都難以避免。因此,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我們要站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服務人民福祉安康的戰略高度,切實把應對極端氣候事件擺在重要和優先位置。
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是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正確抉擇。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各國和各地區具有共同利益,肩負共同責任。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向大氣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變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今其人均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居高不下,應當承擔控制和減輕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義務。由于發展階段滯后、發展能力不足,發展中國家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較弱,更為關注適應氣候變化問題。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艱巨任務。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民生問題,是促進世界和諧發展的戰略問題。我國既要承擔與發展階段、應負責任和實際能力相稱的國際義務,又要以科學負責的態度,做好適應氣候變化和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各項工作,努力把氣候災害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將與氣候相關的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不斷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艱巨任務,我們應當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避害與趨利并舉,全面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著力增強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目前,我國抵御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較弱。應認真研究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發展規律、發生頻率、空間分布特征,認識和把握大氣環流變化形勢,準確預測極端氣候事件及其對風、雨、溫度的影響,建設快速有效的氣候服務和應急管理體系,強化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服務、應急處置,科學制訂和實施防災措施及應急預案,增強應對和防范的針對性、有效性;加大對大中城市、農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重要鐵路公路沿線、輸變電線路、主要戰略經濟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域氣象監測網絡的投入力度,提高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綜合監測預警、抵御、減災能力;建立健全防御極端氣候事件的體制機制,完善應對極端氣候災害的應急預案、啟動機制以及多災種早期預警機制,完善部門聯合、上下聯動、區域聯防的防災機制;科學修訂氣候變化脆弱行業的災害防御標準,加強氣候影響評價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嚴格實施氣候風險論證制度,使人居環境和重要戰略基礎設施遠離災害多發區、易發區和自然環境脆弱區。
著力增強農業抗御氣候風險能力。農業是最易受氣候影響的行業,我國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在短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大部分地區氣象災害以及農業病蟲害頻繁發生,農田、森林、草地、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不同程度受損,對農林牧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帶來了較大負面影響。應深入研究氣候變暖與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關系,根據氣候條件的變化,適當擴大一年多熟作物種植面積;研究工農業生產面臨的極端氣候事件,特別是連片、連年干旱給農業生產帶來的風險,進一步提高農業抗旱標準,擴大耐旱作物種植面積;研究全球氣候變暖以及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增強形勢下農業病蟲害發生規律、分布范圍和傳播途徑,夯實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
著力增強重要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把握氣候變化對森林、草地、濕地、湖泊等生態系統影響的規律,科學指導生態建設,提高生態安全方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城市人口、交通、工業等的氣候承載力分析,科學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把握全球氣候變暖形勢下各類疾病發生規律、分布范圍和傳播途徑,科學應對高溫熱浪、霧、霾等極端事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提高公共衛生安全方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把握氣候變化與水循環的變化特征及其與旱澇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的關系,掌握水資源總量自然補給的年季規律及主要江河湖泊流域年、季徑流規律,應對水資源變化對水電建設與生產、工農業用水安全的影響,提高水資源利用和用水安全方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區域人口、經濟、交通、能源等的氣候承載力分析,加強災害易發區和重要戰略經濟區的安全保障和風險評估,加強重大工程建設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提高重點區域和脆弱行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著力增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氣候的變化必然會帶來大氣、光、熱、水等氣候資源和太陽能、風能等氣象能源的改變,開發利用氣候氣象資源是適應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應開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開發評估,為優化能源結構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供科學數據,科學開發和有效利用清潔能源;加強人工增雨作業,努力改善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狀況;加強農業和生態氣候區劃,研究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氣候資源利用途徑及農業生產力布局。
扎實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
近年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得到增強,但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相關決策的科技基礎薄弱,重點工程規劃和建設對氣候因素考慮不足,公眾的氣候變化風險意識不強。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適應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謀劃適應氣候變化的重大舉措,扎實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
加快制定適應氣候變化總體戰略規劃。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不斷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在安排重大工程和科技項目時,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制定防御極端氣候事件的規劃,完善突發災害應急預案和防災標準。制定相關行業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
加快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工程建設。加快推動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實施國家氣候變化應對科學工程,提高對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認識,提高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預測預警水平。開展氣候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以及重點領域、關鍵行業、脆弱地區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能力評估。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全民行動計劃,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特別是加強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適應技術和措施的宣傳普及,提高公眾對適應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引導公眾更加科學、和諧、綠色地生產生活。
加快完善適應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和法制。完善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廣泛參與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機制,建立高效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進程,依法規范全社會廣泛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和義務,統籌協調各地區各部門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利益,加強國家和地方應對氣候變化基礎建設,規范氣候變化科學研究、預測預估、影響分析、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