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將在南非德班召開。即使在歐債危機的陰影下,德班會議的啟幕仍然引發公眾關注。
《京都議定書》(下稱《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續問題,將是德班會議期待解決的首個關鍵問題。這一問題雖然已經經過漫長拉鋸,各國依然矛盾重重。昨日上午舉行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中國會議代表團團長解振華提出并解釋了中國的立場和態度。
中國談判立場
白皮書提出了中國政府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立場,即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議定書》基本框架,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率先大幅減排,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統籌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問題;堅持“協商一致”的決策機制,不反對通過《公約》和《議定書》談判進程外的非正式磋商或小范圍磋商探討《公約》和《議定書》談判中的焦點問題,推進談判進程。
解振華表示,中國堅持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希望“明確發達國家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進行大幅絕對量化減排,沒有參加《議定書》的發達國家承擔與其他發達國家在《議定書》下可比的減排承諾,發展中國家在得到資金、技術的支持下,有效開展減緩和適應活動”。
中國希望在德班會議上就上述立場做出制度安排,同時提出“盡快確定《議定書》發達國家在第二承諾期的減排安排”。另外,中國提出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適當法律形式明確發展中國家的減緩行動,認可發展中國家的減排努力。
解振華也坦承,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控制碳排放最大的困難之一,中國在減排領域做出了巨大努力,但要實現未來的減排目標依然不容易。不過,他稱中國會繼續努力節能減排。
爭議第二承諾期
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官方文件《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于2012年到期。2013年后能否被確定為第二承諾期,各國能否承諾新減排目標,事關《議定書》存亡,成為德班會議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從目前形勢看,解決第二承諾期的希望渺茫。承諾一定會簽署第二輪《議定書》的國家,僅有挪威和瑞典;澳大利亞、新西蘭態度模糊,只表示有意愿。俄羅斯、加拿大和日本則明確表示不簽字;之前退出《議定書》的美國,一直希望采取自愿承諾減排體系。
向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最為積極的歐盟,10月底達成了歐盟內部統一立場,表示有條件認可《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歐盟的條件是,要“確保主要經濟體的積極參與”,美國需做出可比性的減排承諾,發展中大國要做出相對的自主減排努力。
歸納起來,發達國家中德國態度最為積極,德國還制訂了龐大的新能源發展計劃,計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85%以上。有些發達國家愿意維持《議定書》的框架,但不希望有第二承諾期。發展中國家則堅持《議定書》,堅持第二承諾期。
此前,有專家稱目前歐盟受歐債危機影響,無暇顧及氣候談判,影響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解振華回應說:“經濟困難是暫時的,應對氣候變化是長期的,目前形勢下,德班會議變得不突出了,但依然重要。”
德班會議主要議程
11月28日~12月9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COP 17)
11月28日~12月9日
《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大會(CMP 7)
11月28日~12月3日
附屬科技和技術咨詢機構第35次會議(SBI 35)
11月28日~12月3日
附屬執行機構第35次會議(SBSTA 35)
11月29日
《京都議定書》締約方對附件一做出進一步承諾的第16次特設工作組會議(AWG-KP 16-4)
11月29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之下長期合作行動的第14次特設工作組會議(AWG-LCA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