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周的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開幕。由于各方在一些核心議題上仍存在巨大分歧,會議前景并為大多數人看好。不過,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在會場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方對德班會議抱著“適度樂觀”的態度。
蘇偉說,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雖然沒有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在推動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去年坎昆會議又往前走了一大步,“希望德班會議能夠沿著巴厘路線圖的方向繼續往前走”。
巴厘路線圖要求:確定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進一步量化減排指標,并就減緩、適應、技術轉讓、資金支持等作出相應安排;發展中國家則要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采取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蘇偉表示,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嚴峻挑戰,需要各國各盡所能,共同應對。中國一直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希望推動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多邊進程。但發達國家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責任者,“他們應當做得更多”。
蘇偉指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是此次會議最為核心的問題。如果說德班會議不能就第二承諾期做出決定,氣候變化談判整體進程會受到影響。“這不僅是中國的關切,也是全球的關切。”
發達國家的堅決抵制或消極應對,令《京都議定書》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位中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分析說,美國沒有批準《京都議定書》,也沒有打算要批準。已經參加《議定書》的日本、加拿大、俄羅斯明確表示不接受《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只有歐盟表示愿意考慮《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但也提出了一些附加條件。蘇偉說,這其中包括要求建立所有排放大國都參與的全新的法律制度,要在德班會議上通過某種授權,開始一種新的進程。這實際上是要改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談判體制。“對此,發展中國家有不同意見”。
蘇偉認為,德班會議首先應當解決落實巴厘路線圖授權的問題,落實坎昆協議和哥本哈根協議中已經達成的共識,而不是拋棄《公約》和《議定書》,另起爐灶,重新開始“一場混戰”。
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談判中的重要一方。蘇偉透露,在德班會議開幕前的兩天,中國和77國集團進行了多次磋商,就此次會議相關議題協調了立場,在很多問題上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在德班會議上,他們將重點推動《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取得積極的、有意義的成果,也希望在資金和適應氣候變化問題上實現進展。
不過,即便德班會議未能取得預期成果,在蘇偉看來,也不會是“世界末日”。他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單純靠哥本哈根、坎昆或者德班會議可以解決的,“如果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一步步往前走,這本身就是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