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和易受不利影響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是近年來中國政府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那么,近些年,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取得了哪些經驗?存在哪些不足?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巢清塵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展望。
記者:當前全球性南南合作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并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展中大國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得到明顯加強,南南合作的形式也更加靈活多樣。那么,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南南合作體現在哪些方面?
巢清塵:隨著氣候談判的不斷推進,國際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機制也在不斷完善。2010年底通過的《坎昆協議》除繼續強調發達國家的責任和義務外,在一些條款中也提及了南南合作。
如今,南南合作已經成為發展和加強發展中國家經濟獨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工具和形式,也是確保發展中國家公平而有效地參與新型全球經濟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記者:目前,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現狀怎樣?
巢清塵:適應氣候變化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高度關注的內容。比如,韓國氣象廳在幫助非洲國家開展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2009~2010年他們提供了100萬美元的支持,用于大非洲角地區的政府間發展管理局氣候預測和應用中心的能力建設。
另外,當前基礎四國已經在氣候變化領域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合作,如在雙邊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下,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成為中巴、中南(非)科技合作的優先領域,氣候變化成為中印科技合作的優先領域。
我國開展南南合作的渠道包括成套設備援助、技術合作項目、教育培訓等,科技領域的南南合作包括聯合研究、資源調查、專家培訓、技術示范、援建科研機構、儀器設備捐助等。
2010年中央財政援外預算達144.11億元人民幣,其中有許多與應對氣候變化有直接和間接聯系。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我國開展的南南合作形式主要有技術培訓、災害監測和清潔能源的設備援助以及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等。
記者:可以看到,近些年南南合作在新領域拓展方面取得了更大進展,全球化條件下的南南合作具有更加廣闊的前景。那么,南南合作取得哪些經驗,又存在哪些障礙?
巢清塵:我國開展南南合作的經驗表明,我國與非洲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開展的合作,對其基礎設施、農業水利、防災減災等國家和民生基礎建設的幫助,以及沒有附加任何條件的財政和人員援助,對維護、增進中非傳統友誼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也使得中非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同時,南南合作培養了一批了解中國國情的非洲國家官員,以及一批從事基礎科技業務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有利于我國與非洲國家開展進一步的商業、貿易活動及文化科技交流。我國與新興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進一步促進了相互在應對氣候變化科學技術上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了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但是,應該看到,在國際技術轉讓活動中,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合作與轉移占到了80%以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合作與轉移不足20%,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比重更低,其中與應對氣候變化有關的合作和技術轉移更少。比較南北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加強統籌規劃、重點突出、配套實施、協同推進。從現已開展的國際南南合作情況看,發明并轉移環境友好、符合當地需求、買得起、用得上、易維護的應對氣候變化適用技術并不容易。
另外,在新形勢下,南南合作在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中,也面臨著更多挑戰。
記者:氣候變化背后有著深刻的經濟、政治背景,臺前幕后復雜多變。要把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迅速開展起來,您有什么建議?
巢清塵:首先要強調“講求實效、形式多樣、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在采取實際步驟方面,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如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專項資金,建立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基金,主要用于提高受援國的自主發展能力,特別是防災減災、適應氣候變化和能力建設,促進國別交流與合作,讓發展中國家間的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更有針對性,促進針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適用技術的轉移,整體上提高發展中國家適應能力建設。
同時,引導和鼓勵發展中國家多樣化渠道的技術輸出。除了政府層面的支持外,要大力引導和鼓勵企業、非政府組織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用好已有的和建立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同層次、領域的協調、合作機制,研討和確定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戰略、政策和重大合作項目,從而形成有效的南南合作溝通機制,增強合力等。
就我國而言,應加強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戰略性、前瞻性工作部署。如加強工作的整體設計,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規劃,出臺相應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資金,設立相應協調機制,發揮綜合管理部門和各部門、各地的職能和優勢,選擇重點合作國家和重點合作領域,集中資源開展合作,可考慮重點開展與周邊國家、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國的南南合作。
同時,建立政府、企業、民間多元化的合作機制和渠道,重視氣候變化政策規劃與能力建設軟硬項目的匹配,兼顧氣候變化觀測與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