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近千名來自學校、企業和社區的學生和群眾聚集在普陀區朝春中心小學,參觀了酷中國項目舉辦的低碳生活巡覽。據悉,自10月16日酷中國項目在天津啟動以來,低碳巡展已歷經沈陽、保定、西安、重慶、貴陽、昆明、廣州、深圳、廈門、南昌、武漢、杭州,第十四站抵達上海。
上海站啟動儀式現場
酷中國項目全稱為“酷中國—全民低碳行動”,以國家發改委確定的低碳試點省市(廣東省、陜西省、遼寧省、湖北省、云南省、天津市、重慶市以及深圳市、廈門市、南昌市、貴陽市、保定市、杭州市)5省8市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為核心,在學校、企業、社區等人群中開展一系列的低碳生活公眾參與活動。項目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和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指導,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和美國環保協會主辦,相關省市發改委和環保廳/局與中國民促會綠色出行基金協辦。
上海站的活動由上海市環境保護局、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普陀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普陀區中小學環境教育協調委員會、長寧區中小學環境教育協調委員會協辦。
在酷中國項目上海站的啟動儀式上,由青年環境友好使者、學校、社區和企業組成的代表宣讀了低碳行動倡議書。號召大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每周綠色出行一天,每周素食一天,每周手洗一次衣服,每周少看一小時電視,每周少搭一次電梯、每周收集一次洗澡水沖洗廁所、每周少喝一個瓶裝水”。據專家測算,如果能遵守這些簡單的承諾,每人每周可減少22公斤二氧化碳,堅持一年的話,一人就可以為地球減排一噸二氧化碳。每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實現國家“十二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減排目標以及減緩全球變暖做出貢獻。
在當前號召節能減排的大形勢下,上海始終走在發展的前沿。“后世博”時代的上海,牢牢抓住綠色科技帶來的低碳契機,緊緊跟隨“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環保目標,積極聯合學校、社區、企業等社會各界力量,蓬勃開展了垃圾分類、“百萬市民學環保”等實事項目以及綠色社區、國際生態學校學校、環境教育基地創建等工作,使得綠色出行、節約能源、廢舊物品的回收及電子廢棄物定點交投等環保好習慣蔚然成風,在廣大市民及學校中掀起了一股競相爭做“低碳達人”的新風尚。此次酷中國項目登陸上海,進一步倡導個人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勢必對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中國碳減排目標、探索環保活動和低碳生活的有效開展形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據酷中國項目主辦方介紹,酷中國項目的開展方式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通過巡展活動,鼓勵學校、企業和社區的公眾實踐和了解各種低碳生活的方式和減排量;另一方面,公眾可以登錄網站,計算自己和家庭的日常碳排放。酷中國項目2011年-2012年重點將圍繞中小學校開展活動,學生自愿報名成為“低碳小管家”,負責記錄家庭每月的碳排放相關數據,并通過網絡提交到活動指定平臺,系統將自動生成分析圖表,對家庭排碳情況進行定位和分析。今年預計全國將有600余所綠色學校加入該活動,我市普陀、長寧的30所中小學參加了該活動。通過小手拉大手,從家庭帶動社區、學校共同參與。根據每個家庭的注冊申報狀況以及減排表現,評出優秀的“低碳小管家”,參加明年暑期的低碳夏令營。
日前,酷中國項目作為中國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行動,寫進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也由中國談判代表團帶到了南非德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中國角”展區展出,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提交給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