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1月8日在第十三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表示,以大量資源消耗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方式恐怕在未來難以為繼,必須大力培育知識與技術密集、物資消耗少、綜合效益好為根本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張曉強認為,我國的科技創新有其基礎和優勢,這主要表現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新興產業發展、骨干企業成長、產業空間增大等方面。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是首要基礎,”張曉強說,我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法律法規政策不斷完善,科技投入年均增幅超過20%。張曉強還透露,”2011年我國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約為1.83%,比05年增長了0.63個百分點。2010年,我國發明專利的國內授權8萬件,是2005年的3.85倍。”
在新興產業方面,張曉強認為部分新興產業已初具規模,并在局部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如風電的裝機容量和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中國現已均居世界第一,生物、信息、節能環保等產業,近年的年均增速超過20%,部分領域的產業規模躋身世界前列。”
而骨干企業發展上,張曉強肯定了一批骨干企業的快速成長,他說:“比如信息技術產業領域的聯想、華為、中興、大唐電信,新能源領域的無錫尚德,生物醫藥領域的恒瑞、東軟、新華醫療等。”
但張曉強同時指出,近年來我國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少、企業創新能力薄弱是我國科技創新的問題所在。所以,張曉強提出要重點推進五項工作,一是超前部署,支撐核心產業發展技術和研究水平,二是形成產業鏈發展的系統集成技術能力,三是促進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和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四是大力推進高校和科研單位機構的技術轉移,五是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向具有技術創新優勢的產業區域積聚。
張曉強說,更好的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需要做到“建立健全市場規則,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將需求潛力轉化為拉動企業發展的潛力核動力。”
具體而言,“圍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緩解環境資源制約等緊迫需求,組織實施若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包括全民健康、綠色發展信息惠民等,從而引導消費模式的轉變,培育市場、拉動產業發展,”張曉強說,“重點加強新能源并網及儲能、通用航空、民用航天等產業的應用基礎設施建設。”
“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到2020年達到15%左右,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先導產業,”張曉強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現目標。他說,“面對諸多挑戰,必須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