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問題正在改變市場競爭的商業環境。因為氣候變化不僅僅影響企業的核心資產或者運營過程,而且影響企業的供應鏈、基礎設施和市場需求等,企業的氣候責任記錄越來越多地受到普通投資者和消費者關注。如果企業能夠化解風險,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也將因此更好地體現社會責任,為應對氣候變化發揮重要作用。
認識氣候變化問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氣候變化問題產生的影響是復雜、多樣的,因此,國際氣候變化監管環境為企業管理風險帶來了極大的復雜性。總體上,政府通過三個方面來影響企業的行為。第一,政府通過市場化手段的碳稅和碳排放交易,或者是通過直接的限排減排目標,將企業的環境影響內部化,為溫室氣體排放給出一個價格,即所謂碳定價。我國已經確定了逐步發展國內碳市場的政策,并已經部署在五市兩省開展碳交易試點。第二,政府通過補貼、研發投入、直接投資等手段加大對低碳技術或低碳產品的開發和使用。我國在加強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政策引導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大相關財政投入,加強支持力度。第三,政府通過宣傳、標準等手段對消費者和投資者進行教育,引導消費向低碳產品和服務方向轉變。現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氣候變化政策監管風險已經成為現實。在國內,“十二五”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已經分解到地方,將落實進入行業和企業。國際上,如歐盟從2012年開始,將航空業納入ETS,要求各國2000多家航空公司為碳排放埋單。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計,如果這一政策執行,第一年進出歐盟的航空公司需要為碳排放繳納的費用將會讓航空業的成本增加35億歐元,相當于2008年全球航空業虧損額的一半,并且這一數字會逐年遞增。對于還未擺脫全球性經濟危機的航空企業而言這些支出對其造成的負擔是相當重的。
對企業的氣候變化物理風險表現在,氣候變化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及其影響,如暴風雨、洪水、干旱等導致電力、排水、供水等支持體系的中斷、政府服務職能的暫時喪失、道路沖毀造成運輸中斷、貨物無法運送到目的地等,將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造成企業的供應鏈、市場需求等價值鏈發生與原來運營截然不同的變化,使企業不得不增加資金投入加以應對,相應調整企業的核心運營流程和資源配置。
此外,對現代企業而言,聲譽風險和法律風險也不僅僅是形象工程的問題,同樣關系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對于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行業比如汽車、日用消費品和零售行業而言,企業的環保行為是提高品牌形象、進行差異化競爭的主要手段,對于這些行業而言,品牌就是競爭力。法律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歐盟、美國的部分州和其他一些地區已經實行強制性的減排政策,違反這些政策的企業將面臨高額罰款或者訴訟;二是投資者越來越關心他們投資的企業是否采取了恰當的措施來應對氣候風險從而影響了企業的財務狀況,投資者可能采取訴訟企業的行動來保護自己的投資;三是大規模侵權問題,例如,有人在討論是否要在適應氣候變化政策中引入環境侵權管理內容。
企業應主動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
從氣候變化問題受到國際社會重視開始,許多具有較強環境意識的跨國公司就敏銳地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可能帶來的影響,著手開展一些自愿性的企業行動。在已體現碳約束的經濟全球化發展中,這些企業因此獲得了先發優勢。相對而言,中國企業關注氣候變化問題較晚,而且一些中國企業更關注的是與此相關的企業形象而非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不能僅滿足于識別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采取被動性的風險管理措施,還應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從而在全社會的的低碳發展中贏得競爭先機。
第一,遵守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提高企業社會聲譽。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四種風險,企業首先要滿足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要求,同時注意國際氣候制度對企業發展的制約。在此基礎上,要防范物理風險、聲譽風險和法律風險。企業還要依托所開展的業務,有意識地進行企業低碳形象的宣傳,提高企業的綠色信譽度。第二,建立運營效率戰略。當前,很多企業在運營中存在大量的資源浪費情況,這些企業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實施有效的措施等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從而降低企業的碳排放量。第三,重構企業價值鏈。企業可以通過重新設計他們的供應鏈或者配送網以降低企業運營的碳強度。對大型企業而言,過去主要從降低成本角度考慮在全球配置生產資源,現在可能還要考慮降低供應鏈的碳排放,從而收縮國際采購而擴大本地采購,并對所有的供應商采取同樣的碳排放標準。另外,企業也可以調整他們所持有資產或者開展的業務,降低其中所包含的碳強度,加強具有低碳競爭力的業務內容。第四,再造企業商業模式。企業可以投資新的低碳技術或者生產低碳產品應對新的市場。比如,清潔技術成為企業投資和金融資本投資的一個重要方向。企業還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進行差異化產品投資,也可以通過參加碳交易和未來的碳金融市場,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
中國企業應該動員起來,建立意識并積極付諸行動,跟上低碳發展的潮流并逐步領先潮頭,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居于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