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新近發布公開信息,正式批準全國7個省份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上海是其中之一。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上海市相關部門已開始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具體細節尚未最后敲定。但相關專家認為,有幾點原則應該是比較明確的,一個是嘗試以市場機制推進節能減排,探索強制性減排市場的建設;另一個就是在交易機制、交易規則和核算體系等方面進行技術和機制創新。試點的最終目標,是為全國建立統一的碳市場找到既適合國情、又簡單適用的市場體系。
“大背景”下的試點
此次國家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是在中國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個“大背景”下實施的重要舉措。上海環境能源權益交易界的一些人士認為,只有對這個“大背景”認識清楚了,才能找準試點的路徑。中國在諸如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課題中,一不能回避,不能充耳不聞,而是要積極參與;二是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排斥,而是要開動腦筋,貢獻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創新路徑。此次試點的意義,就在這里。
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也是各國政府和人民面臨的共同挑戰,各個國家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發展水平普遍采取了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匯等政策措施,并通過綠色、低碳的發展,來提振經濟、改善民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氣候環境。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并確定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單位GDP的二氧化碳要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達到15%,同時還要增加森林碳匯。
據公開數據,“十一五”期間,通過全社會的努力,中國實現了單位GDP能耗下降19.1%、節能6.3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的目標責任。“十二五”期間,中國又確定了“單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強度下降17%”的目標。為了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的目標,中國正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除了繼續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之外,還要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探索運用市場機制的辦法來實現節能減碳。
試點應找到內在動力
中國已把開展碳交易試點作為“十二五”期間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項重點工作。此次啟動包括上海在內的7個省份的碳排放交易試點,是為了鼓勵試點地區結合自身的實際,探索建立區域碳排放交易體系,為全國建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進行有益的探索。
據記者匯總的多方面信息,上海已全面著手制訂碳排放交易試點的實施方案,具體的市場載體是國內首家環境類權益交易機構——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目前,實施方案尚未最終確定,具體細節尚在各方交流協商之中。
據上海市政府相關人士說,上海高度重視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通過全市上下的努力,順利完成了“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十二五”期間,國家要求上海在當前的基礎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繼續下降18%,碳排放強度下降19%。這個任務是比較艱巨的,責任重大。上海的思路是,節能減排也是上海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來推動。在試點中,一定能夠找到市場化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
據了解,作為經國家發改委確認的全國第一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之一,上海將主動順應國際主流趨勢,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節能減排,積極推進交易平臺以及碳市場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快節能減排技術和機制的創新。建設碳交易、排污權交易以及其他環保能源權益交易市場是一次綜合性的重大機制創新,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何在相關交易機構中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股東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和業務創新,都是“極有分量”的新課題。
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也表示,希望上海的環境交易機構不斷創新發展,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區位優勢,努力發展成為“服務本區域和全國市場、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環境資源國際性交易機構。
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也已參與了上海的碳交易試點。此項基金的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賀邦靖表示,以低碳技術為引導的新興產業發展,不僅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找到了出路,而且成為提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中國“十二五”經濟發展的重點。
相關專家表示,全球實踐證明,利用市場機制不僅可以控制減排,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減排成本。上海市政府此次下決心推動強制性減排市場的試點工作,可大力發展與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相關的核證、咨詢、會展、金融等新型服務業,讓低碳產業成為上海新一輪發展的增長點。
在中國環境類權益市場中,上海是最早探索的城市。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負責人林健說,2008年前后,國際碳交易市場迅速發展,但國內環境能源交易市場尚未啟動,尚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有序的環境能源交易“氛圍”。2008年8月初,上海環境所經國家發改委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成立,成為全國首家環境能源交易機構。這彌補了國內相關領域交易機構的空白。
到目前為止,上海環境所已成為全國環境能源交易的中心市場之一,推出了包括了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交易、自愿減排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融資項目、低碳技術產權交易等6個品種。截至去年底,上海環境所共實現掛牌金額326億元,成交金額74億元,交易規模領先全國。與此同時,上海環境所還在國內建立了7家分所,逐步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環境能源交易網絡,并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建立了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系統,已在全球30個國家設立了34個工作站,加強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環境能源交易,通過市場的方式,提高了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目前,上海環境所已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引進了英大國際控股集團、寶鋼集團、華能集團等10家中央和地方的企事業單位作為股東。相關專家說,上海的試點目標會分階段的,首先應成為長三角及相關區域的碳交易中心市場;其次成為全國碳交易的中心市場之一;最終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的國際性碳交易市場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