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化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我們應更加深入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理論和自然力經濟理論,避免發展中的生態陷阱,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西方一些學者在多年前就已展開對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形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新的分支——生態馬克思主義。近年來,我國也有學者開始研究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生態經濟理論,探索馬克思的自然力危機思想,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應當看到,當前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有待加強。
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思想是豐富而深刻的。馬克思指出,生產力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們適應和利用自然、一定程度上支配自然生產物質財富的能力;自然力是勞動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勞動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與自然界是財富的源泉;勞動過程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農業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的統一;違反自然規律,毀林開荒、過度使用土地,必將導致無林化和土地荒蕪的自然力報復;大生產使自然力,即風、水、蒸汽、電……變成社會勞動的因素,變成社會勞動的力量;等等。今天,我們面臨的新任務是: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理論和自然力經濟理論的發掘和研究,通過弘揚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經濟思想,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展低碳經濟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當前氣候變化的深層經濟原因究竟是什么?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大氣污染、生態平衡破壞是進入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發展階段以后出現的。馬克思指出,自然力雖然不是超額利潤的源泉,卻是超額利潤的自然基礎。資本的貪婪本性,注定帶來一個結果:為了獲得更多超額利潤,不僅要掠奪勞動者的人身自然力,還要大肆掠奪大自然的自然力,從而形成高碳生產方式。工業革命200多年來,西方國家因這種高碳生產方式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對當前的氣候變化和生態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西方國家隨著工業化的完成已注意到本國環境質量,注重清潔生產,但它們仍在把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可見,氣候變化或環境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200多年來“經濟人”對超額利潤的貪婪造成的,是發達國家發展的滯后負效應。
我國現在進行的工業化過程,已重視不重蹈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十二五”規劃綱要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了專門部署。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還處在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的過程中,需要著力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高效率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雖然從短期來看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是一種挑戰,但挑戰的另一面是機遇。而從長遠來看,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巨大的鎖定效應,越是盡快使用清潔原料、低碳技術,對未來發展就越有好處。因而,我們應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鼓勵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支持清潔能源發展,積極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