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國家氣候中心副總工程師張培群做客新華網,為網友解讀近期歐亞多國極寒天氣。
[主持人]最近我們感覺到冬天真的變冷了,有人就說現在是不是開始全球變冷了而不是全球變暖。有人說是不是現在是一個小冰河季持續幾年?二位怎么看?
[張培群]全球變暖是一個專有名詞,有一個基本的定義,簡單地說是一個全球性、大范圍、長期趨勢性的。并不是說全球變暖后不會在某一階段比如冬季某段時間或者局地出現偏冷的狀況。實際上我們指的全球變暖最明顯的是上個世紀以來最近一百年的情況,特別明顯的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這段時間變暖的速度是不斷加快的。我們實際上對全球的統計來看,一般拿的時間尺度是比較長的,比如我們最近這30年和之前的30年進行比較偏高了不少。我們可以看到最近這30年偏暖的速度大概每十年有0.2度左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基本上維持下來了,我們最新統計最近十年的變化也基本上維持在0.2度。從總體趨勢看還是處于這樣的狀態。
[張培群]當然,有很多科學家有很多看法,比如你統計的樣本、觀測資料等有一些看法,但是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還是認可的。全球變暖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變暖后有很多表現,比如上世紀80年代來最熟悉的就是“暖冬”了,那時候大家對全球變暖還是比較認可的,每年都是暖冬。而到了一定程度后也會出現波動。像2000年以后也出現了冬季的一些階段性低溫。2006年以來基本上每個1月份都出現了階段性的低溫,有些時候12月份也有。我們比較記憶猶新的像2010年年初就出現過“千年極寒”的說法,也是歐洲出來的。像我們國家2008年比較嚴重,有一個月左右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實際上大家可能知道2009年也是比較明顯的。
[孫軍]2009年是華北大雪,連下了三場比較大的降雪,冬季開始得也比較早。
[張培群]所以各地也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從總體趨勢上來講很難說預示著轉冷或者怎么樣。因為我們總體一年的平均溫度還是偏高的。去年11月份的時候世界氣象組織曾經對全球氣溫統計進行了發布,利用了多國資料的統計數據,當時統計是1到10月份全球氣溫實際上比常年偏高0.4度以上,當時認為是排名第十的最暖的年份,那時候沒有算11月、12月,資料還沒收集齊,實際上11月、12月還是比較暖,真正冷的是1月份。如果我們看今年的冬季,說不定等冬季過去后再評估一下北半球真正冷的也就是部分區域,因為這段時間比較短,所以不能說是大范圍和局地的比較。
[張培群]另外我也聽到了小冰河期,實際上這個特指的可能是小冰期,這個小冰期實際上是時間尺度很長的時間,一般都是百年尺度,特指實際上十六、十七世紀這段時間大概有150年左右以其為特征氣溫比較低。小冰期有一個特點就是冰川是要比較明顯的。而實際上最近這幾十年來冰川退縮是非常顯著的,包括北極海冰減少也是非常明顯的,2011年9月份北極海冰的范圍是最近這些年來次少的,僅次于2007年。這也是支持實際上還是變暖的說法,只是當中有一些波動。
[中國氣象網記者賴敏]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越來越多,包括暫時變暖或者變冷,這次只是其中的一個事件而已,所以沒必要把這個說法給否定了?
[孫軍]是這樣的。
[張培群]實際上對全球變暖還是變冷的爭論由來以久,但是重要的不是變暖還是變冷,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變暖或者變冷之后的極端氣侯變化,尤其是很極端的變動,這個是很重要的。不能說全球變暖了我就不準備防寒措施了,突然來一次冷空氣可能就會有很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