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山東的大幅降溫阻擋了不少濟南市民元宵節走出家門看花燈的熱情。雖然這與歐洲、日本強寒天氣相比,尚屬“小巫見大巫”,但也讓市民大呼“太冷了”。
歐洲的持續極寒如同電影《后天》中的場景真實上演,讓人心驚的同時也引發了對全球氣候的擔憂。山東財經大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副教授趙成美7日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氣候災害會沖擊保險、運輸、旅游等多個行業,中國要以負責任的姿態積極參加全球溫控的國際協作,同時增強自身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
山東平均氣溫偏低
7日,山東省氣象臺副臺長、首席預報員楊成芳告訴導報記者,“和歐洲極寒天氣一樣,山東大幅降溫,也和大氣環流有一定調整有關。”
楊成芳解釋說,歐洲中東地區和中國東北部都出現了極寒天氣,這是因為北極濤動從1月中下旬開始由正變為負,強冷空氣頻繁南下。
“北極濤動,是指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兩個大氣環狀活動帶之間大氣質量變化的一種全球尺度"蹺蹺板"結構,”楊成芳告訴導報記者,“不僅如此,最近,拉尼娜現象也處在峰值狀態,這都導致 強冷空氣頻繁出現。”
山東省氣候中心主任陳艷春認為,雖然我省大部氣溫偏低,但并不屬于極端天氣現象,今年山東1月份平均氣溫甚至還高于去年同期。大家感覺較冷,一是因為今年春節來得早,二是因為近年來氣溫偏高,全球氣候變暖的印象強烈,對寒冷的感覺更明顯。
保險行業受沖擊變化多端、難以預測的氣候讓保險公司如坐針氈。
“近年來,極端氣候天氣在給人們帶來生命財產損失 的同時,也給全球保險業帶來巨大損失。”趙成美稱,僅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帶來的保險損失就達713億美元。瑞士再保險公司去年曾發表公報說,2011年是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理賠金額最高的年份之一。據統計,僅2011年上半年,自然災害理賠金額達670億美元,而2010年同期為270億美元。
據趙成美介紹,在早期,一些國際性大保險公司通過提高保險費率應對這一問題 ,有些甚至干脆退出多災地區的財產險市場,或者對相應地區的相關險種施加限制。之后,一些保險公司開始尋求政府在巨災保險融資方面的支持,并通過開發相關的保險及金融衍生產品轉移氣候風險,并從中獲取商業利益。
碳減排交易前景值得期待
極端天氣頻發給自然環境敲響了警鐘,氣候專家大多認為是氣候變暖導致天氣變得極寒極熱,并引發更多的自然災害。“如今全球面臨的減碳壓力更大,要求控制、削減碳基能源的利用規模。”趙成美表示。
前不久在南非德班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通過決議,宣布繼續《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從2013年開始實施。大會還決定,不晚于2015年制定一個適用于所有《公約》締約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趙成美認為,雖然德班會議的有限成果使人們一時還看不清國際碳排放交易的短期前景,但只要主要締約國不退出《京都議定書》,且愿意繼續承擔強制減排義務,碳減排交易的長期前景仍值得期待。
“在政策引導和政府扶持下,未來一段時期,國內碳交易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發展。”趙成美分析,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在碳減排問題上國際壓力的增大。
在他看來,氣候變化、極端氣候天氣增多對于以綠色能源應用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興綠色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重大機遇。“新能源汽車等節能減排產業的發展會因此獲得助力。”趙成美說。
積極參加國際協作
“由于氣候系統是全球性公共產品,為應對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中國要以負責任的姿態積極參加全球溫控的國際協作。”趙成美表示。
趙成美建議,在國內,需積極發展低碳經濟,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替代能源、通過技術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在保證既定經濟發展目標的的同時,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強度。同時,大力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推廣普及碳中和等低碳生活理念,培育低碳消費文化;積極增加森林碳匯增加碳吸收,同時進行碳捕捉技術的創新和利用。
“此外,還要在立法、建立應急機制等方面 ,為應對長期氣候變化或突發性氣候災害做好法律、制度和組織保障。”趙成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