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省相繼公布了2012年GDP預期增幅。從公開的數據看,北京和上海增速預期最低,為8%。由于西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眾多西部省份在2012年GDP預估方面和2011年類似,仍高于中、東部省市,繼續呈現“東低西高”的格局。其中,對GDP增速要求最高的省是內蒙古,達到15%;貴州排名第二,為14%;重慶第三,達13.5%。本報記者注意到,今年,西部很多省份均提出要實現超過12%的GDP增長,GDP目標保持在高位,使得西部節能減排壓力比較大。
西部省份節能減排形勢嚴峻
“中西部節能減排壓力會更大。”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節能減排短期內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中西部,因為中西部地區為了經濟發展,承接了大量東部轉移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甚至認為,“十二五”期間中西部地區為了經濟發展,要承接東部轉移的高耗能工業,不但不希望大幅減排,甚至還要求有所上升,所以中西部減排指標的落實困難重重。
正如甘肅省省長劉偉平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認了節能與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他指出“受節能減排硬性任務的約束,傳統產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空間不足,節能減排形勢更加嚴峻。”
不僅是西部地區,東部同樣面臨節能減排的困難。潘家華分析,東部發達地區排放量大,但碳生產率即單位碳排放產出高,減排成本高,難度大,如果指令性規定大幅減排,不僅有“鞭打快牛”之嫌,而且也確有實際困難。
關鍵是領導思路要轉變
“節能減排工作,不能靠行政手段,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要增加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型的價值。”張茉楠認為,近期東部在節能減排方面還是比較積極的,因為東部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東部省份的重點是怎么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廣東、浙江、江蘇都提出來要創新、要產業結構升級。
“這也預示著東部經濟‘換擋’中西部能不能接過接力棒問題。在‘轉檔’過程中,必須以犧牲GDP增長為代價,經濟增長回落是經濟增長轉換過程中必經歷的一個階段。誰能真正把經濟轉型放在首位,并一直堅持下來,誰就能邁過這道坎。否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時擔心經濟增長會回落,永遠也轉變不過來。”張茉楠說。
對于國家是否會以犧牲經濟增長來保證節能減排?受訪者一致認為,是“雷聲大雨點小”。國家發改委在制定節能減排目標時,決心是挺大的,但從“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看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是硬性的節能減排,就存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各省節能減排推進的力度將非常小、難度非常大。但是找一個新的路徑,比如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和服務外包,加快知識密集型,通過創新、研發、發展新能源等等,使經濟‘換擋’過程中有緩沖區,在接力棒能接上去的情況下,各省還是有一定積極性。”張茉楠提醒,但是又容易落入新的怪圈,各省都認為新能源比較好,匆匆上馬,會形成新的產能過剩。關鍵是政府領導的思路、觀念要轉變,必須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為根本推動力來促進節能減排工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建議,各省要對節能減排任務未雨綢繆,不要重蹈“十一五”期間為了完成節能減排任務采取強制性限產、限電措施。畢竟拉閘限電只是“治標不治本”。希望各省政府改變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把GDP增長作為硬任務,把節能減排作為軟指標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