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國務院發布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預設指標,同時明確了“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體系,積極推進增加森林碳匯、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等節能減排手段并設立了具體的預期目標。
綜觀“十一五”期間中國低碳發展進程,不難發現,許多地方政府節能政策執行不力,扶持和違規上馬高耗能項目,甚至還出現拉閘限電以突擊完成節能目標的現象。而隨著《方案》提出,我國將在低碳發展領域方面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在于,為了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無論是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領域,還是在能效領域,政府及社會的投資都將迅速增長。可以作為例證的是,僅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投資每年平均增長82.4%,太陽能光伏的投資每年平均增長101.4%,企業節能投資每年平均增長65.5%。可以預見,在氣候危機的升溫和節能減排的政策引導下,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將方興未艾,低碳產業將大規模出現。
而挑戰則在于,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還存在一些“瓶頸”問題亟須解決。例如,低碳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和技術突破,而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講,我國低碳技術的儲備特別是其中的低碳核心技術儲備,遠遠滯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比如,目前我國風電生產設備基本模仿歐洲,且“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另一方面,由于低碳產業在我國剛起步,利潤和發展相對比較大,容易遭遇“高額利潤誘惑—瘋狂投資—產能過剩—最終泡沫破滅”的循環。例如,在大規模發展低碳的背景下,可能出現“口號式”的推動以及“躍進式”的建設:低碳或是政府追求政績的表面文章,或是開發商發展地產的噱頭把戲;甚至有些產業園,打著低碳的旗號,實質上卻繼續著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建設。
這樣的情況并不是沒有。我們看到,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爭建“太陽城”、集體上馬風電設備產業園的現象,甚至一些地方的“新能源”項目,也仍然停留在設備制造的低端加工環節,重復競爭并且附加值低。
以上這些問題都構成了我國低碳經濟當前發展的“瓶頸”。
“低碳經濟”被認為將是繼聯合國憲章和WTO之后的全世界一個新的規章,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責任的重要體現和表達。它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因此,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要積極突破“瓶頸”,首先要強化標準創新意識,把低碳標準的制定納入低碳經濟轉型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國家低碳標準的制定工作。其次是要避免“口號式”的推動以及“躍進式”的建設,因此這種拔苗助長式的發展,違背了低碳經濟的本意。
更為重要的是,應強化制度創新和制度約束的保障功能,真正確保經濟低碳轉型落到實處,進一步建立低碳考核和監測監督制度。
例如,為了幫助企業防范低碳轉型中的技術和產品開發風險,激勵企業進行低碳技術和產品開發,可考慮由國家財政撥款建立風險補償金,為企業的低碳技術和產品開發提供履約擔保;扶持建立低碳技術風險投資機構,鼓勵其在積極承擔企業低碳技術成果研究、開發和產業化風險同時,依法獲取相應的投資回報;實施政府“低碳”采購政策,由政府購買和使用符合低碳認證標準的產品和服務等。
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型工業,建設生態文明。讓我們共同努力,突破發展瓶頸,共建一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和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