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我們將會回答很多公眾的疑問,如氣候變化是否會加速、是否會有更多的極端氣候事件等問題?!?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對本報記者表示。
目前,第五次評估報告已進入實質性編寫階段,其中兩個特別報告已于去年發布。秦大河介紹說,之前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曾經遭受了不少質疑,因此IPCC也啟動了自身的改革,“比如在保持中立方面,我們第一工作組定了很多嚴格的條例,比如參加IPCC的科學家,不得擔任此類雜志的主編?!?/FONT>
根據秦大河介紹,20世紀末期我國已經連續經歷了14個暖冬。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又連續4年出現暖冬。到2020-2030年,全國平均氣溫上升1.7 ;到2050年,全國平均氣溫將上升2.2 。華北和東北南部等一些地區將出現繼續變干的趨勢。
秦大河表示,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種植產量在總體上因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5%-10%左右?!皻夂蜃兣挠绊懯侨矫娴?,可能給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部門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我建議,我國應盡快提出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的規劃和行動計劃,其中適應的問題更為現實和急迫?!?/FONT>
作為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的專家,秦大河也曾任中國氣象局局長?,F任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等職。
第五次評估報告更側重影響、適應和減緩
首次提出了向低碳發展轉型問題。
《21世紀》:您作為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中方主要參與者,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該報告目前的進展情況?
秦大河:2008年4月,IPCC第28次全會決定編寫第五次評估報告(以下簡稱AR5)。2009年10月IPCC第31次全會接受了各工作組會議提交的編寫大綱。第五次評估報告主要包括:第一、二、三工作組報告、綜合報告、溫室氣體清單及兩個特別報告(可再生能源與減緩氣候變化特別報告;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
各個工作組報告詳細編寫進展如下:
第一工作組報告,其內容是關于氣候變化的自然科學基礎,將于2013年發布。目前,該工作組已經按計劃于2011年4月完成了第零稿(注:一般編寫過程要歷經四到五年的時間,包括第零稿,第一稿,第二稿和最終稿),并于7月中旬在法國召開了第二次主要作者會。第一稿在11月中旬完成,并開始了第一次專家評審進程。
第二工作組報告,主要關注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和脆弱性問題,將于2014年發布。該工作組已于2011年1月召開了第一次作者會議,7月中旬完成了第零稿;2月召開第二次主要作者會,今年中旬完成第一稿編寫,并完成專家評審過程。
第三工作組報告,聚焦減緩氣候變化,將于2014年發布。第三工作組2011年7月中旬在韓國召開了第一次主要作者會,第零稿將在12月中旬完成。
第五次評估報告中的綜合報告,目前只確定了編寫的基本框架。最后,IPCC分別于去年5月和11月,發布了《可再生能源與減緩氣候變化特別報告》和《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
《21世紀》:您預計這次評估報告將會有哪些新的變化?
秦大河:IPCC第五次評估將體現新情景、新思路和區域性三個顯著特點,將更加側重影響、適應和減緩的問題,重視區域氣候變化及影響評估、適應的經濟學成本(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等。
第一工作組報告主要評估氣候變化的自然科學基礎,共計十四章,其中氣候變化觀測事實和歸因占大量篇幅;突出了碳循環、云和氣溶膠輻射強迫等內容;增加了近期(2020-2050年)氣候變化的預估;氣候變化的檢測和歸因強化了區域尺度的內容,如極端事件的檢測和歸因。
第二工作組報告主要評估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性問題,共計三十章,A和B兩部分,A部分20章評估共性問題;B部分10章分區域進行評估:強化了對區域影響的評估,設立的9個區域,新增了國際水域。每個區域包括2-5個次區域,均進行脆弱性、影響、適應和發展的詳細評價;強化適應的內容,設立專門章節討論適應的需求和選擇、適應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適應的機遇和限制因素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經濟學評價;增加經濟學的內容,以貨幣在內的多種計量標準評價氣候變化對水資源、陸地生態系統、海岸帶、海洋等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
第三工作組報告主要評估氣候變化減緩問題,共十六章,分概論、概念和方法、部門評估(自下而上)和轉型之路(自上而下)、國際及地區、國家層面政策評估、融資四大部分。其特點在于首次提出了向低碳發展轉型問題;首次專門設置了有關融資方面內容的章節;發展中國家的關注: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討論減緩問題,將責任與公平掛鉤,在對減緩氣候變化最新技術和政策進展的評估中包括發展中國家對適應和減緩技術的可獲得性、轉讓途徑、成本和障礙等內容。
《21世紀》:有很多學者認為,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減緩比適應戰略要更為重要,對此您怎么看?
秦大河: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減緩與適應并重。減緩是長期的、艱巨的,而適應是更為現實的和緊迫的。要高度重視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將其擺在“十二五”時期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適應氣候變化是防災減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迫切需要。
未來五年,我主張應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國家的相關發展規劃,將防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放在國家防災減災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完善的氣候變化監測預測系統和風險管理體系,落實農業、水資源、海岸帶、生態系統、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的適應行動。
“氣候門”事件后的IPCC改革
改革主要包括IPCC未來的運行方式、工作原則,以及如何處理利益沖突、加強溝通等方面。
《21世紀》: 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曾經引發不少質疑,那么IPCC對自己的報告結論有多大把握?
秦大河:自2009年11月以來,西方主流媒體陸續“披露” IPCC 2007年發表的第四次評估報告(AR4)中多處評估內容不實、論據不牢或引用文獻不正規等問題。例如:氣候門事件、喜馬拉雅冰川消失事件、災害文獻引用不當事件、亞馬遜雨林氣候敏感事件、非洲作物產量減半事件、荷蘭低于海平面面積事件、波浪能事件。這些事件對IPCC評估報告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產生了負面影響。
為此,2010年3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IPCC主席帕喬里宣布委托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AC,Inter-Academy Council)對IPCC的評估過程和程序進行獨立評審。IAC成立了由12位專家組成的獨立審查小組,并分別在荷蘭、加拿大和中國舉行了聽證會。2010年8月30日,IAC在紐約發布了評估報告。IAC在評估報告中指出:IPCC組織各國科學編寫并定期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從總體上是成功的。
《21世紀》: 您如何看待IPCC自身的改革問題?
秦大河: 在IPCC第32次全會上,決定分別就IAC報告涉及的IPCC“管理制度”、“評估過程”、“溝通戰略”和“利益沖突”建議成立四個工作小組,中國氣象局參與了IPCC管理制度和評估流程改革。改革主要包括IPCC未來的運行方式、工作原則,以及如何處理利益沖突、加強溝通等方面。
我認為,改革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有序的發展,進一步明確了各組成部門的職責,加強了緊急事務的應急處理,并通過加強改善溝通策略,增加透明度,贏得廣泛支持和信任。
氣候變化的科學性爭議
目前國際科學界在氣候變化科學問題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同認識。
《21世紀》:在對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內容的討論中,也有觀點認為“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等問題是偽命題。您如何看待氣候變化科學中的不確定性因素?
秦大河:目前國際科學界在氣候變化科學問題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同認識。近20年來,人類對氣候變化事實、成因和影響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國際科學界在氣候變化的總體認識上已經形成了比較一致的觀點,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尤其在氣候變化成因和影響上的學術爭論一直存在,少數學者還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
如非政府間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NIPCC)認為,自然仍然是驅動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太陽、天體活動及地球自組織作用是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自然(如地震、火山、森林火災、沉積盆地、泥火山、水庫、自然沼澤濕地)是CO2排放的重要來源,等等。
同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過程一樣,不同看法和觀點之爭將始終貫穿著氣候變化科學領域的發展歷程,今后仍會繼續持續下去。雖然對氣候變化的認識上還有不確定性,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通過加強科學研究來解決,但我們不能以科學不確定性的存在為理由,否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現實性和緊迫性。要在爭議中尋求科學真理,加強科學研究,做出中國科學家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