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3月5日下午在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就經濟形勢與宏觀調控等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張平指出,我國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節能減排既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同時也關系到國家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
針對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今年國內生產總值的預期目標是增長7.5%,增長目標略微調低”的要求,張平回應說,把經濟增長速度適當放緩一些、目標適當定低一些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貫徹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不僅能緩解供求矛盾、緩解資源與環境的約束、緩解物價上漲的壓力,更能讓政府和企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來。經濟增速如果過快,那么它的可持續性就會面臨極大挑戰。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如何解釋節能減排的目標沒有完成的問題時,張平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去年,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完成得不夠好,具體而言,就是六項指標只完成了一半。其中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氨氮三項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均超額完成了任務。沒有完成的三項指標分別包括:一是能源消耗的強度。2011年初,政府制定的單位GDP能耗年下降目標是3.5%左右,但實際只下降了2.01%,沒有實現預期目標。二是與能源消耗強度密切相關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由于去年我國南方地區發生了大面積干旱,由于降雨減少,所以水利發電受到了影響。因此,能源結構中特別是電力結構中,火電所占比例的增長幅度很大,使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還不如能源消耗強度的降幅。三是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2011年初制定的目標是下降1.5%左右,但實際結果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長了。
張平指出,沒有全部完成節能減排預期目標的原因比較復雜,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我國目前的增長方式仍然比較粗放,結構調整仍然滯后,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比重較大。處理好發展速度和節能減排的關系,需要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和社會全體調結構、轉方式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客觀上來講,氨氮和氮氧化物兩項主要污染物的減排指標是在“十二五”新提出來的。尤其是氮氧化物的減排問題,全國的相關基礎工作比較薄弱,有的減排措施沒有到位,有的設施已經建成但要發揮作用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運行,這也影響了減排目標的完成。
張平介紹說,201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為4026億元,比去年增加了200億元,其中用于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投資將達到480多億元。中國政府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態度是堅決的,對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的目標充滿信心,并將在今后工作中進一步加大力度,狠抓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