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類過多地使用化石能源。城市是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區域,建設低碳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最優模式。全國已有100多個城市相繼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目標,積極探索符合自己特點的低碳發展模式。筆者結合本地實踐,談幾點體會。
低碳城市的內涵
對于低碳城市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有人認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水平。
筆者認為,低碳城市本質上就是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創新低碳技術,改變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徹底擺脫以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形成結構優化、循環利用、節能高效的經濟體系,形成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說,低碳城市包含以下4方面的內容:一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保持碳源小于碳匯;二是城市居民形成低碳生活理念,保持低碳的生活方式;三是企業生產方式的低碳化,提高企業能源利用率,降低碳的排放量;四是政府以低碳社會為目標,將低碳城市政策化、制度化,為低碳城市建設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低碳城市建設要因地制宜
低碳城市建設的路徑有很多,但筆者認為,無論通過何種方法建設低碳城市,都需要從各地實際出發,發揮地區優勢。以吉林省四平市為例,開展低碳城市建設已具備以下條件:
基礎條件良好。四平市屬于中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降水總量平均為578.5毫米,水資源總量23.99億立方米,全年日照時數2648.4小時,蘊含著非常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能源,為加快低碳城市建設提供豐富的可再生資源。
低碳產業崛起。四平市“十二五”期間將建設風力發電項目22個,總規模3600兆瓦;生物質能發電項目7個,總規模272兆瓦;光伏發電項目5個,總規模150兆瓦,為低碳產業集約集群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碳匯能力較強。四平市是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設宜居城市的總體目標,目前,全市的森林覆蓋率、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斷提高,預計到2015年,全市將完成各類造林30萬畝,封山育林75萬畝,極大地提高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能力,將為加快低碳城市建設提供更多的生態資源優勢。
污染減排顯著。“十一五”期間,四平市實現COD減排17180噸、SO2減排9799噸,連續3年超額完成減排任務,對改善區域整體環境質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全市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環境支撐。
開展低碳城市建設的對策
政府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制定者,也是低碳城市建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進程中,必須把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建,探索一條城市經濟以低碳產業為主導、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會為建設藍圖,符合城市發展實際、具有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
加強組織領導。低碳城市建設涉及經濟、科技、規劃、交通、建筑、消費等諸多領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建立政府層面的低碳城市組織架構,各部門間建立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制,明確低碳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領域、具體步驟和政策措施,出臺有助于加快低碳城市建設的政策措施,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導并推進低碳城市建設。
開發低碳技術。基于一些城市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短時間內不可能根本改變,目前低碳城市建設的重點是大力開發能源高效利用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等低碳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為此,各級政府、各部門應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發展規劃,把低碳科技支出作為財政預算的重點,調動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低碳技術研發的積極性,加強國際、國內低碳技術的合作和交流。
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在低碳城市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從結構上實現經濟低碳、高效發展。農業要重視增加有機肥投入,減少農藥的使用,推廣秸稈氣化、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加快發展綠色、有機、高效農業。要加快低碳技術產業化,加快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展步伐,促進可再生能源、替代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低碳產業發展,擴大低碳產業產值和規模。要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的盲目擴張,依法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有效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
加快產業聚集。據分析,通過產業集群,可以節約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0%,節約行政管理費用20%以上。要高度重視現代產業聚集區規劃編制工作,將現代產業聚集區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之中,要與土地、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環保等規劃實現有效銜接,為現代產業聚集區建設留足發展空間,更要在區域范圍內或更大范圍內,集約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以較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推廣低碳消費模式。低碳城市建設是一項涉及技術、產業、消費等多領域長期宏大的系統工程,也是每一個市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積極組織開展低碳經濟宣傳教育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活動,鼓勵城鄉居民在日常生活購買使用有節能環保認證標志的空調、冰箱等綠色家用電器,推廣使用節能燈、節水用具、節能環保鍋爐、節能汽車等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引導廣大市民形成低碳消費方式。同時,健全行政管理制度,提倡無紙化辦公,完善政府采購制度,采購低碳辦公設備,制定辦公資源使用定額標準,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