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正是植樹造林的好時節,在氣候變化成為全世界焦點的今天,人們在植樹造林的同時,還十分關注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起什么作用,碳匯造林活動進展怎樣,如何打好碳匯這張牌?帶著這些問題,日前,記者專訪了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李怒云。
中國是全球森林面積增加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國家 林業碳匯在中國碳減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危機和嚴峻挑戰,事關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林業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地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
森林是陸地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儲存了約2.48萬億噸碳,其中,1.15萬億噸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
李怒云告訴記者,森林既可能是溫室氣體的吸收匯(碳匯),也可能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碳源)。一方面,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儲存固定在森林植被或土壤中,整個系統的碳凈交換呈現碳吸收,這就是森林的碳匯功能,可起到減緩氣候變暖的作用。另一方面,森林在遭受自然災害(如火災、病蟲害等)、人為破壞(如亂砍濫伐、亂占林地等),或者經營不善導致被毀或退化后,儲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的碳又會重新釋放到大氣中,成為溫室氣體排放源,起到加劇氣候變暖的作用。因此,要通過各種措施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加強森林保護等,以充分發揮森林碳匯功能而避免森林成為碳排放源。
中國在林業碳匯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中國是全球森林面積凈增長最快的國家,林業碳匯在中國碳減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全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2004~2008年)結果表明:我國有森林面積1.95億公頃,森林覆被率20.36%,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149.13億立方米,森林植被總碳儲量78.11億噸,森林生態效益價值10.1億。中國成為全球森林面積增加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國家。中國植樹造林的巨大成果,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10年世界森林狀況》指出:總體而言,亞洲和太平洋區域在20世紀90年代每年損失森林70萬公頃,但在2000~2010年期間,每年增加了140萬公頃。這主要是中國大規模植樹造林的結果,20世紀90年代該國森林面積每年增加200萬公頃,自2000年以來每年平均增加300萬公頃。
根據國務院2007年公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1980~2005年,中國通過持續不斷地開展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動,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46.8億噸,通過控制毀林,減少排放二氧化碳4.3億噸,兩項合計51.1億噸。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云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單位面積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顯著增加,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每公頃吸收固定136.42噸二氧化碳增加到21世紀初的每公頃吸收150.47噸;1981-2000年20年間,我國以森林為主體的陸地植被碳匯大約抵消了我國同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4.6%~16.1%,其中森林植被凈吸收約58億噸二氧化碳,相當于同期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1.9%。
增加森林碳匯,是世界公認的經濟而有效地緩解大氣中二氧化碳上升過快的辦法
2009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匯,承諾到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要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簡稱“雙增”目標)。
怎樣才能增加碳匯?李怒云告訴,林業部門將通過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增加碳匯;通過提高現有森林質量,增加碳匯;通過加強森林保護,減少森林碳排放;通過發展林木生物質能源替代化石資源,減少碳排放;通過增加木材使用、延長使用壽命,增加木質林產品碳儲量。
科學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放出1.62噸氧氣。實施造林和森林經營管理等林業碳匯項目增加森林碳匯量,是世界公認的經濟而有效地緩解大氣中二氧化碳上升過快的辦法,也是實現林業“雙增”目標、履行我國承諾的重要措施。
據了解,目前,清潔發展機制(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是《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林業領域內的唯一合作機制。根據規定,發達國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從發展中國家購買“可核證的減排放量”以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義務,同時,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6年11月,“中國廣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項目”獲得了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的批準,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注冊的“京都規則”的林業碳匯項目。但是,以森林碳匯為主的CDM項目由于技術規則、管理運行及程序的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等諸多因素,導致其在全球CDM項目中所占的比例和交易量都比較小。據李怒云介紹,在聯合國CDM理事會已經批準的全球3400多個CDM項目中,林業碳匯項目只有36個。顯然,林業CDM項目是“有行無市”。
李怒云說,要想實現“雙增”目標,增加森林碳匯,需要社會各界的的支持。2010年7月,全國首家以應對氣候變化、積累碳匯為主要目的的公募性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以下簡稱“碳匯基金會”)成立。作為該基金會的創始人,李怒云認為,碳匯基金會為企業和公眾搭建了一個通過林業措施“儲存碳信用額、旅行社會責任、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四位一體的公益平臺。
截至2011年年底,碳匯基金會已獲數百家企業和數萬個人捐資近5億元,先后在全國1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碳匯造林120多萬畝。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碳匯基金會積極開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2011年11月1日,碳匯基金會與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合作開展的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啟動,成為我國首個規范的林業碳匯交易活動。
據悉,國家林業局正在與國家發改委共同研究如何將林業納入國家碳排放體系和碳交易體系,共同制定規則和辦法,利用森林碳匯幫助企業低成本減排。而在自愿市場層面,國家林業局正在修改完善有關標準、指南.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將正在加快現有項目的審核認證,推動企業自愿購買碳匯,開展碳中和等。
將林業碳匯前置于碳稅之前,不失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企業自愿減排的有效途徑
國家正在研究擬征收碳稅,如何從碳稅征收環節鼓勵企業參與植樹造林、自愿減排?
根據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不實施國際規定的強制減排義務, 對國內企業尚未設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
根據國內外碳稅稅制設計和實踐經驗以及中國快速恢復森林植被的現狀,李怒云認為,在碳稅制度中,將林業碳匯前置于碳稅之前,不失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企業自愿減排的有效途徑。具體做法是企業出錢造林獲取碳匯信用,在科學計量基礎上,根據企業獲得的碳匯信用指標,給予減免相應的碳稅稅款。如此將林業碳匯前置于碳稅征收環節之前,不僅可以保證有效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還能更有效地增加森林面積,促進國家生態建設。
李怒云認為,企業先出錢造林或購買已經在權威部門注冊、認證的森林碳匯信用指標,除了促進完成“雙增”目標外,還對加快國土綠化進程、農村扶貧解困以及改善生態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可謂一舉數得。她舉例說,如企業捐款到碳匯基金會,碳匯基金會按照捐資企業的意愿實施項目,所造林木歸農民。農民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可以獲得就業機會和經濟收益,林木所吸收的碳匯,經有資質的單位科學計量和認證后計入企業碳匯賬戶。李怒云認為這種造林增匯模式對企業有吸引力,因為捐款造碳匯林足額到位,不僅能確保營造林的質量,還能對碳匯進行計量監測,運行成本低,同時展示企業形象,可有效激勵和調動企業積極出資造林和購買森林生態效益。
李怒云說,在碳稅征收機制的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和優勢。本著成本低、效益高、易操作的原則把造林增匯、保林減排因素列入碳稅的減免內容中,將林業碳匯信用作為減免碳稅的重要內容,考慮減免那些參與碳匯造林或具有碳匯信用企業的碳稅負擔,可以更好地實現設立碳稅的目標并以較低成本有效地實現對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將對促進中國溫室氣體減排乃至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積極貢獻。由此可推動企業參與林業碳匯造林,發揮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優勢,為工業企業減排提供緩沖空間,以高效實現碳稅征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