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是第62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天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它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地球景觀以及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甘肅省氣象部門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通過人工影響天氣、開發水資源為人類創造環境,為未來增添動力。
氣候變化對甘肅的影響
甘肅省地形復雜,氣候變化異常,災害頻繁,屬氣候變化敏感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加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全省氣象災害呈明顯上升趨勢。
氣溫上升,降水減少。近50年,甘肅年平均氣溫升高1.1℃,其中河西平均上升了1.4℃,河東平均上升了0.9℃,遠高于全國平均值。氣候變化還明顯影響了降水量。近40多年來(1960年—2005年),全省年降水量變化總體呈下降趨勢,減少約25mm,使地下水資源量劇減,如河西走廊地下水天然資源90年代比50年代減少45%;氣候變化還嚴重影響了我省的徑流量,近40多年來除黑河和疏勒河外大部分河流徑流量呈減少的趨勢。
冰川退縮,雪線上升。祁連山冰川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冰川面積1657平方公里,一年融化水72.6億立方米。隨著全球氣候升溫,祁連山冰川大幅縮減,融水比上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區的雪線年均上升竟達12.5至22.5米。
石羊河流域水資源減少,生態惡化。近50年來,在氣溫變暖、降水減少、蒸發增加的背景下,石羊河年徑流量呈顯著減少的趨勢,大約減少了20%。養育173萬人口的黑河流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流經青、甘、蒙3省區的11縣,但近些年也在面臨著天然林減少,草地退縮,水域面積變小,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加劇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隴東降水量總的變化呈減少趨勢。隴東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甘肅省人均水資源量的25.7%,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3%,地下水人均地均占有量大大低于同類地區的水平,屬全國、全省水資源最貧乏的地區,總體出現暖干化趨勢。1965—2009年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減少9.3毫米。下降的幅度高于全省和全國,尤以近20年減少最為明顯。
氣象部門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近幾年,甘肅氣象工作者致力于甘肅氣象事業,不僅在氣象防災減災系統建設方面,而且在服務三農、人工影響天氣、云水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也不斷進行著探索和努力。
防災減災系統建設。2011年,依托甘肅省氣象災害預警工程,建成了“甘肅氣象災害影視發布系統”并正式開播,平涼、酒泉、武威等市也完成落地及本地化節目插播試點;在平涼市華亭縣完成了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實時發布系統“村村響”工程建設的試點,破解了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的“最后一公里”瓶頸;隴南市完成了氣象、水務、國土、地震等部門監測資料實時共享及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建設試點,并在汛期氣象服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全力服務三農。2011年,全省氣象部門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積極應對干旱、低溫等嚴重自然災害,積極推進防災減災工作。充分利用分布在全省的農業氣象試驗站,制定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發展專項規劃,開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農用天氣預報服務,馬鈴薯、林果等專業化的氣象監測預報技術系統在業務使用中得到優化,開展冬小麥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冰雹風險區劃,以特色農業服務配合甘肅省委提出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河西及沿黃灌區高效節水農業和優質林果業等“四個一千萬畝”工程。
人工影響天氣。2010年,氣象部門共實施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28架次,增加降水約17.68億立方米。2011年,甘肅省人影辦先后在天水、慶陽、平涼、定西、蘭州、武威、白銀等地區進行了飛機增雨作業,為有效緩解全省旱情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今年2月21日在甘肅河西走廊出現的局地強沙塵暴天氣,而在河西走廊沙塵暴最敏感的易發區武威市民勤縣卻沒有發生,武威市其余各地也只有古浪出現揚沙天氣。這足以證明,近兩年武威市大規模實施人工增雨(雪)作業帶來的生態環境改善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開發利用云水資源。甘肅省氣象部門充分利用祁連山內云水資源豐富這一氣候資源,布設大量人工增雨(雪)作業點,通過開發空中云水資源,為石羊河提供更多的水資源。近幾年,甘肅省氣象局和武威市政府聯合通過人工增雨開發空中云水資源。2010年作業218點次,2011年作業418點次,效果非常明顯。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民勤蔡旗斷面2011年過水量已過2.6億立方米,較2010年同期增加1237萬立方米,其中人工增雨增加了20%—25%,增加的降水都流到了石羊河流域。通過開發空中云水資源等多種措施,民勤縣夾河鄉封育區地下水位大面積回升,石羊河下游生態已有明顯恢復,河水再次流入已干涸多年的最下游湖泊青土湖,并形成一定湖面,周邊一些關閉的機井變成了自流涌泉,植被也逐漸恢復。
開展西北地區氣候變化問題專項研究。西北地區氣候變化問題需要百年以上時間尺度深入分析研究,為此,蘭州干旱研究所在定西基地開展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試驗,就是要模擬未來30年至50年的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將用于指導農業生產,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和播種期,以適應未來的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