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福建省林業廳的最新消息,截至5月20日,福建省完成造林綠化總面積316萬畝,占今年總任務300萬畝的105.3%。這是福建省繼距去年超額完成650萬畝大造林之后交出的又一漂亮成績單。以“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為目標,生態大省福建近年來大舉造林綠化,見縫插“綠”、綠上加綠、以“綠”促“好”,生態保護與建設成績斐然。
因為高達63.1%的森林覆蓋率,福建被稱作全國最“綠”的省份,生態優勢得天獨厚。2010年11月24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召開20萬人參加的650萬畝造林綠化工作視頻動員大會。要求全省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和各級行政首長抓造林綠化工作新機制。福建省林業廳派出78位林業干部和18名林業技術專家,深入基層開展為期一年的造林綠化督查和技術指導服務工作。
650萬畝,三年造林任務,一年完成,這對于森林覆蓋率“冠軍”省份而言并不輕松。“福州綠化覆蓋率太高,見縫插綠都難,每年義務植樹都得帶著高倍望遠鏡尋找植樹點”,福州市林業局一位領導坦言,造林任務分解下達之后,要保質保量完成壓力不小。
然而,650萬畝造林計劃亦立足省情實際,抓住了福建生態建設突破的“牛鼻子”。一是福建省內森林分布并不均衡,山區、林區森林多,城市、沿海以及鄉村、通道森林少。城鄉綠化一體化提升空間較大;二是福建省山多地少,在項目建設要征占用林地、減少森林面積的情況下,只有加快造林綠化;三是福建森林存在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的“三多三少”現象,只有加快造林綠化,才能進一步優化林種、樹種結構,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2011年底,經國家林業局華東規劃設計院檢查驗收,福建全省完成造林面積701萬畝,造林面積是往年的3倍,創歷史之最。此外,通過大造林,福建森林樹種結構得到較大的調整,全省主要造林綠化樹種從杉木、馬尾松、桉樹3種為主增加到40多種。
福建省林業廳廳長陳家東表示,701萬畝造林任務完成后,福建全省的宜林荒山基本沒有了。下一步,福建將把植樹造林的重點轉移到“四綠”工程上,轉移到重點生態區位生態治理上,轉移到樹種結構調整上,轉移到人口集中的地方。在不斷拓展森林覆蓋率新的增長點的同時,打造宜居環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遠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因為地理與氣候等原因,高森林覆蓋率下的水土流失問題一度困擾福建,水土流失的面積一度占到全省面積的17.25%。為解決這一問題,福建省不斷加大財力投入,強化技術攻堅,創新工作機制。在曾經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長汀縣,通過實施封山育林,發展生態農業等措施,十多年來,已經有117.8萬畝的水土流失地變成了花果山,成為福建省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
2012年,福建省將水土流失治理納入“五大戰役”重要內容,要求在全省推廣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從今年起,福建省將水土保持專項經費在原有3060萬元基礎上再增加3億元,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等各有關部門也將再整合12億元資金,以22個水土流失重點縣為主戰場,“十二五”期間全省計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00平方公里。
生態優先已逐漸成為福建各地發展產業經濟的共識:號稱“千年窯火不斷”的著名瓷都德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縣1100多家陶瓷企業卻看不到一塊廢棄瓷片;“鐵觀音”烏龍茶之鄉閩南安溪縣,從2009年起關停全縣500多家石材廠,在全省第一個實現石材全行業退出,雖然每年損失稅收過億元,卻為茶產業做強做大提升了空間;印染業稱雄業內的石獅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提出今年底前拔除全部小煙囪,實施集中供熱。
6月4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發布《2011年福建省環境狀況公報》,在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的形勢下,2011年福建水、大氣和生態環境質量均為優良,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在優良水平,森林面積766.6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3.1%,繼續位居中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