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6月8日發布了首部《中國低碳經濟藍皮書》。該藍皮書分析了中國低碳發展的狀態和制約因素,提出了未來10—20年中國低碳化道路的目標選擇、行動領域及政策建議。
中國當前處于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第二個轉型階段,未來10—20年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是資源環境生態問題,其中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
藍皮書認為,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上,要控制人均消耗和排放的非綠色擴張。中國達到人均1萬美元以上發展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有三條道路,一是歐洲、日本人均10噸;二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高達人均20噸;第三條道路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用人均6—8噸不超過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實現低碳現代化的綠色發展情景。藍皮書從中國的基礎設施狀況、體制動員能力、及思想觀念這三方面論證了第三種情景存在的可能性。但藍皮書同時提出:“影響當前中國低碳轉型的主要因素是思想觀念,因此當務之急是大面積、高強度地向各級決策者和領導者傳播低碳經濟的觀念、知識和技能。”
而中國低碳發展的關鍵行動,藍皮書認為,是用經濟社會發展與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脫鉤發展的新概念,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