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在第18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012年荒漠化防治國際高級研修班在北京開班。開班儀式上,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作主旨講話,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國際竹藤中心主任江澤慧主持,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宣讀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秘書長呂克·尼亞卡賈的賀信。儀式前,趙樹叢、江澤慧、張永利會見了外國使節和國際組織代表。
趙樹叢說,2006年6月,中國與非洲國家舉辦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荒漠化防治納入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去年,在中國政府支持下,我們舉辦了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荒漠化防治高級研修班,重點對非洲國家的荒漠化防治政策和技術進行研修,受到非洲朋友們的廣泛歡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還專門發來賀信。今年,我們再次舉辦研修班,是為了進一步與非洲國家共享經驗與做法,為促進世界荒漠化防治事業做出努力。
趙樹叢說,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面積最大、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7.33%,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困擾。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就在西北和華北地區建設防風固沙林帶。1978年開始實施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1991年啟動了全國防沙治沙工程,20世紀末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近年來,僅中央政府每年用于荒漠化防治的資金就達數十億美元。
趙樹叢指出,經過多年努力,中國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凈減少1717平方公里。與2004年相比,輕度荒漠化土地增加3.47萬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減少1.69萬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減少0.68萬平方公里,極重度荒漠化土地減少2.34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植被平均蓋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到2009年的17.63%,植物種類逐步增加,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有效改善,沙塵天氣次數明顯減少。隨著沙區生態承載力的提高,農牧業生產條件開始好轉,經濟林果、中藥材、灌草飼料等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牧民增收和沙區產業結構調整。
趙樹叢說,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中國荒漠化防治工作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一是堅持尊重自然。認真落實禁止濫開墾、禁止濫放牧、禁止濫樵采的措施,實行封禁保護制度,充分發揮荒漠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二是堅持工程治理。在適宜治理的區域,先后啟動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生態工程,加快恢復沙區林草植被。三是堅持社會參與。按照“誰治理、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嚴格保護治理者的合法權益,確保投入者得其利、治理者受其益。四是堅持科學防治。堅持分類指導、因害設防,喬灌草相結合,總結推廣了100多項實用技術。五是堅持政府扶持。國家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一些地方建立了防沙治沙財政補助政策。六是堅持典型帶動。國家樹立了一大批防沙治沙典型,對治沙先進人物進行了表彰獎勵,以榜樣的力量推動防沙治沙工作。
趙樹叢指出,荒漠化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生態難題,中國政府愿與非洲各國攜手一道,共同努力,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希望以此次研修班為契機,中非雙方在荒漠化防治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是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豐富荒漠化防治合作內容,拓展合作領域。二是繼續加強經驗分享與信息交流,開展不同層次的研修培訓。三是積極探索建設中非荒漠化防治合作試點示范項目。四是優先在荒漠化監測評估、災害預警等方面,開展合作,培訓人員。
呂克·尼亞卡賈在賀信中說,中國一直對世界防治荒漠化事業貢獻良多。中國注重與其他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分享防治的成功經驗,這一點尤為值得稱贊。此次研修班是中國政府全額資助的履約行動,是中國致力于保護全球土地,傳播實踐經驗的又一具體行動。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感謝中國對公約的支持,以及為履約所做的大量工作。正像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日的主題所說——土地滋養生命,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全球范圍土地退化的零增長共同努力。
外交部、商務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阿爾及利亞駐華使館和非洲學員代表分別在開班式上發言。來自20多個非洲國家的學員及其所在國部分使節、聯合國機構駐華代表共50多人參加了開班儀式。
此次研修班由商務部主辦,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和國際竹藤中心聯合承辦,為期21天,將采用課堂教學與實地考察相結合,講座與討論互動的形式進行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