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至16日,由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聯合舉辦2012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在全國各地隆重展開,展覽展示、技術交流、現場體驗、合理化建議等活動齊登場,電視、報紙、廣播、網站、招貼畫等傳媒齊上陣,主題突出,形式多樣,下了很大的功夫,很是不易。
從1991年開始,這樣的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已經走過了20多年,雖然每年的宣傳主題有所區別,但從其構成來看,集中在幾個核心要素上:參與、行動、攻堅、提效、減排、發展。應該說是抓住了要害,也確實對節能減排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持續降低,社會公眾的節能意識明顯增強,人們對節能的重要性在加深認識,心理上對節能政策已逐步認可。
但成績歸成績,節能的形勢卻依然不樂觀,甚至可以說資源環境的“瓶口”收得更緊了。僅舉一例:2011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34.8億噸標準煤,據說已超過美國,是2001年13.2億噸標準煤的2.5倍,這還只是10年間的變化,如果拉長時間期限,估計更驚人。而我國的人均能耗已達2.6噸標準煤/年,趕上了世界平均水平。
自然,我們不能因為能源消耗多,就放慢發展,而是要更清潔的發展,更綠色的至少不是灰色、黑色的發展。
回到節能宣傳周活動上來,應該說無論是從重視程度、組織準備,還是活動策劃上來講,都很不錯了。但像所有類似的活動一樣,如果僅宣傳不行動,或者從宣傳到行動的轉化效率不高、期限過長,起碼宣傳的當期效應是不高的,或者更激進一點說,宣傳活動中的印刷品還可能增加了能耗,消耗了資源,也可能造成污染。
那么,在宣傳周活動結束之后,如何把節能意識從一周滲透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把節能行動從費勁推動轉為自覺主動,如何縮短從節能宣傳到節能行動的距離,真正達到節能的目標,還有不少的功夫要下。大體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從生活習慣中節能。也許,我們可能感覺不明顯,覺得自個挺節省,隨時關燈,還經常走路、騎車上班或者坐公交車,沒消耗那么多的能源,是“被高能耗”了。這有些道理,但細想又不盡然。能源消耗有的是“顯性的”,比如燒了多少汽油,用了多少度電,但更多是“隱性的”,比如我們穿的衣服、吃的食物、行走的道路、溫暖的洗澡水,里面就包含了生長、加工、運輸等多個環節的能源消耗。也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比如新買了一件漂亮衣服,多吃了一口飯,多用了一塊一次性餐巾紙等,就等于多消耗了一定量的能源,都會被計算進人均能耗中去。而這些年來,我們新添了多少衣服、多走了多少旅游點等,能源消耗可想而知。還有一個不容樂觀的事實,就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能耗必然繼續升高,世界上80%的能耗和排放是在城市發生的,城市人均能耗是農村的3倍。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剛超過50%,還有不少是“假城鎮化”,一些進城者并沒有享受同樣的天然氣、洗澡和開車等,所以如果城鎮化繼續推進,農民變成了城里人,“假的”城鎮人也變成了“真的”城鎮人,能源壓力可想而知。至于如何從生活習慣中節能,相關介紹很多,我僅推薦幾個:沒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費電的;美國有統計表明,離婚之后的人均資源消耗量比離婚前高出42%~61%;其實利用太陽能這種環保能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盡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可以看出,節能有利于社會交往,有利于減肥這個大事業,真是好處多多。
從綜合配套中節能。簡單說,就是不能光喊著讓大家節能,而是要創造條件,讓大家方便節能、能夠節能、也愿意節能,通過節能有獲益,好處看得見。比如前幾天,國務院決定繼續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進節能汽車、節能家電入戶和消費,就比較實惠,反正家電到點就要更新換代,換個節能的,于國有利,自己還能得些補貼,何樂不為。但環顧四周,
這樣配套周全的政策不多,比如想住宅節能,但保溫材料質量不合格,有時還容易導致火災,所以只好放棄。又如想用家用太陽能熱水器,但很可能物業不讓裝,說是影響統一和美觀。比如想騎車、步行,但自行車道卻被機動車占了,或者成了停車位,想坐公交,結果等半小時來不了只好打車買車,等等。所以,希望有關方面能把政策做實了,確實能實施起來。再如一些國外低碳小區,已經通過廣泛使用分布式能源,其中主要是太陽能,以及相配套的水循環、綠色交通工具等實現了“零碳生活”。我們暫時不奢求零碳生活,但低碳總是值得向往,并有條件實現的吧!
此外,還可以從制度安排中節能、從強化管理中節能、從結構優化中節能等,在此不一一贅述。
總而言之,節能需要行動,但并不是要大家去做“苦行僧”,而是要形成好的生活習慣,追求適度的舒適,對高耗能的產品和消費說不,讓我們的共同家園能夠喘喘氣,修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