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山區縣的實踐研討會在河南洛陽舉辦。
為切實落實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的加強南南合作的倡議,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支持,展示我國積極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充分體現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鞏固我國在談判中的戰略依托,并提高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組織了本次研討會。
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巡視員高廣生表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世界各國的努力,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這駕馬車”需要4個“輪子”共同支撐和推動,這就是減緩、適應、技術、資金。中國在這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通過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節能等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河南省嵩縣縣委書記李大偉介紹了該縣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他表示,95%是山區的嵩縣,年均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8.4萬人,是全國的貧困縣之一。但近年來一直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通過發展旅游帶動經濟,并推廣小水電,太陽能,謀劃風能建設。嵩縣還發展了“環湖種牡丹,林下養土雞”等生態農業,每畝牡丹收益3000元人民幣。牡丹花可提取精油,根莖可入中藥,對土壤也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參加培訓的亞洲、非洲和小島嶼等20余國的學員紛紛表示,中國山區縣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很有意義,要將這里的經驗帶回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