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日起,居民階梯電價正式在全國試行。對公眾普遍關心的首檔電量問題,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日前接受采訪時表示,階梯電價首檔電量用戶覆蓋面達到了89%,除了按年計量的北京、上海外,絕大部分地區最終確定的首檔電量標準均比聽證方案有所提高,覆蓋率大大超過80%。
經過調整,農村地區首檔電量覆蓋面或達到95%以上。與之相反,部分城市居民,特別是高收入群體的電費可能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在城鄉差異比較大的地區尤為明顯。“既然你生活水平高,收入高,用的電多,我覺得你應該多付一些錢,而不是像以前,不管你用電多用電少,都是統一一度電加兩分錢三分錢,我覺得這是不合理的。”周望軍說,“實行階梯電價,對于調整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是有好處的。”
周望軍強調,各地階梯電價政策在微調過程中,一定要本著對消費者有利的原則,要照顧消費者利益。因此,根據聽證參加人和聽證會的意見以及各方面的意見反饋,大部分的省份對第一檔檔電量進行了調整,有些省份對第二檔、第三檔電量也進行了適當調整。同時,人口多的家庭可以申請加裝電表,而且,安裝智能電表,電表改造等費用都由電力企業負責,不增加消費者負擔。
在談到“居民階梯電價能否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時,周望軍表示,階梯電價只是一種政策導向,是引導全社會節約用電。但是,居民用電量只占全國用電總量的12%,完全希望通過居民階梯電價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是不現實的,將來節約電能主要還是靠差別電價制度,即對高耗能工業與普通工業實行不同的電價。但是,用電多的用戶,電費支出就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居民階梯電價為全社會倡導節能減排創造了有利契機。在大家探討階梯電價、更加傾向于購買節能產品的同時,更多的人會意識到少用一度電就能減少一份污染,其實是在為我們自身創造更加健康的生存環境。”周望軍說。